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价值引领分析

2020-08-02 11:02郭慧王颖慧
声屏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新媒体创新

郭慧 王颖慧

摘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人们文化自信力的提升,各地电视台结合地域性文化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类电视节目。文章以文化类节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这类节目的几种形式,通过节目的形式创新、内容定位创新及科技创新,使文化类节目能够对群众产生价值引领,以增强人们的认同感。

关键词:新媒体 文化类节目 创新 价值引领

文化类节目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深受观众喜爱。新时代背景下,电视台也开始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应用多媒体进行节目的线上线下互动传播,将传统文化内容和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重塑经典,明确文化类节目的定位。不仅如此,经过电视台的一系列创新,文化类节目在内容选题和风格展示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利用新媒体实现了全方位传播。

文化类节目的形式分析

从形式上来讲,文化类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讲座类文化节目。《百家讲坛》是最早出现的以文化知识为载体的节目,利用讲座的方式让专家教授谈论古今,从而激发人们对文化的热情。

文字类文化价目。这种节目主要以文字为载体,从中国文字入手,探索文字背后的典故,使受众感悟中华文字的魅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些节目使人们产生了浓郁的汉字情结,在欣赏诗词的同时寻找文化基因,感受生活中的美。

表演类文化节目。这种文化类节目能够让历史重现,让文物“活”起来。比如《国家宝藏》,这是一档文博类节目,邀请明星担当国宝守护人,展示了文物的背后故事,再将文物身上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场演绎的活力相融合,新颖有趣的节目形式使更多年轻受众参与进来。《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讲述了故宫青铜器、钟表、陶瓷、木器、漆器及书画的修复故事,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呈现出世界级文物的修复过程和技术,向观众展示了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邀请观众了解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工作,使文物最终“活”起来。

体验类文化节目。比如《上新了,故宫》和《非凡匠心》,节目的主题不同,但创新了“明星+体验”的节目形式,明星在体验的同时展现了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舌尖上的中国》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整个节目彰显了地方饮食文化,使人们透过饮食文化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研究

节目的形式创新。一、多种形式呈现,突出文化魅力。在文化类节目的形式上,电视台不仅要让节目定位和内容相符合,还要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比如,《国家宝藏》不仅突出了“国宝”,也没有受传统鉴宝节目的约束,经过演播室综艺、舞台戏剧及真人秀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受众直观感受文物的历史厚重感。再比如,《千里江山图》这一国宝由守护人李晨负责讲解,采用史实结合想象的方法,利用舞台戏剧的表演形式向人们讲述这幅画卷的历史由来,随后节目又采访了国画颜色传承人,加深了对画卷的了解。节目以记录式外拍和舞臺剧表演相结合的方法,搭配现场真人讲述,实现了对文化类节目形式的创新,让节目更接地气,也使节目内容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

二、线上线下联动,全方位传播文化。《朗读者》是新兴文化类节目的代表,第二季使用了访谈和朗读相结合的节目形式,在分享节目嘉宾人生故事的同时向受众讲授经典文学,将文学名著中的细腻情感传递出来。与此同时,节目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线上推出了与节目同名的手机APP。观众一边观看节目,一边还能分享和节目相关的热点话题或相关内容。节目在线下向人们推出了“朗读亭”,受众可一同参与录制,实现节目线上与线下的良好互动。再比如,《国家宝藏》播出之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多家主流媒体对节目进行了深入报道和专题采访,同时九大博物馆门户网站也对节目进行了推广。第一季节目播出后,微博线上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10亿,短视频播放次数超过了4亿,实现了对文化的全方位传播。

节目的内容定位创新。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追求趋于多样化,各类媒体争相发展,传统电视节目要提升市场竞争力,需实现多媒体融合,准确把握节目定位,明确节目立意,使节目内容更加符合节目主题。比如,《经典咏流传》和《国家宝藏》等节目在内容上充分挖掘了文化资源,也加强了对内容的原创,充分满足受众的主观感受。以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央电视台与博物馆联手打造了《国家宝藏》节目,根据历史和文化价值,选出了27件宝物,大众经过投票选出了9件,节目以这9件国宝为主题进行特展,通过演员的表演,让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加鲜活生动。

“科技+文化”,强化节目的互动沉浸式体验。电视台将科技与文化深入结合,创新“文创设计”模式,实现文化的互动,为受众带来互动沉浸式体验。《上新了·故宫》迎合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对文创互动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贴吧、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发起和节目相关的内容互动,使文化的传播从以往的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模式。在今后的文化类节目创新中,电视台也可借鉴这种互动方式,在文创设计中找到灵感,将文创元素传递到互联网环境中,邀请专业设计人员和社会大众一同努力创新,创造出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创意衍生品,比如以故宫图案为主的益智类飞行棋和化妆品等。

传统文化类节目主要以演播室内节目录制为主,依靠明星效应和精美的舞台布局,通过灯光和音响效果向人们展现历史和文化,但人们在观看时却无法获得真实体验,也无法对历史文化产生立体化的感知。对此,文化类节目要始终遵循“科技+文化”理念,提升节目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依靠高科技的辅助,使文化类节目制作得更加精美,让受众在观看时产生历史代入感。同时,文化类节目可采用小剧场演绎、影视剧再现、动画特效等几种方式,邀请明星嘉宾在科技复原的场景中演绎历史人物,使整个历史事件被完整地展示出来。在虚拟的环境下,人们可更加深入地感悟历史的魅力。对于难以复原的建筑物,节目可采用动画特效方式重现情节场景,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文化类节目的价值引领

依靠集体记忆,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从传播学角度来讲,使用与满足的理论立足于受众对媒介的选择动机,也对人们在媒介使用中的心理和行为满足状态进行阐述,重视受众和媒介的互动性。新时代背景下,受众期待文化类节目能够让自己沉淀下来,在观看节目后能够产生深入思考。朗读可释放出一个人的情感,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能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比如《朗读者》这档文化类节目,依靠个体的记忆向受众表达情感,再通过集体的追忆产生情感共鸣。任何人都能进行讲述,与他人一同分享关于生活的感悟,这些人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演员,也可以是文学家。他们在节目上可以和主持人面对面交谈,相互交流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也可一个人站在台前分享自己最爱的一本名著或作品。这样的节目节奏较慢,却能够抚平人们内心的焦虑。

通过小人物和大情怀引发共鸣。电视节目中的话语具有娱乐趣味,但我国的文化类节目不仅要具有娱乐属性,还要肩负起传播文化、引领价值的历史重任。对文化类节目进行创新时,电视台要给观众带来享受的同时增强节目的知识性,融合娱乐元素和文化内涵,应用舞台灯光效果,将节目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受众。《经典咏流传》所展现的多为小人物的大情怀,根据音乐和文学选定主题,邀请不同职业和年龄的人担任嘉宾,使节目内容向全体受众人群覆盖,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喜爱这档节目。

强调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引领公众共同体验。价值认同具体指个人或者社会共同体通过交往,在观念上对某种价值产生认同。随着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粉丝经济和IP经济饱受非议,文化类节目应当摒弃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不能以满足市场交换价值来衡量节目的价值,而是要深入发掘节目内在的价值潜力,凭借良好的口碑发挥节目的传播效应,提升受众对文化类节目的价值认同感。

《国家宝藏》《信中国》《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播出,改变了以往娱乐综艺节目独霸荧屏的现象。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而文化类节目也在彰显着其独特的文化自信,透过零散的文化知识提升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文化类节目能够更好地引领人们文化自信,将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文化自信带入千家万户,让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

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文化中传承着民族的血脉,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重要象征。文化类节目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为保持节目的吸引力,需深入挖掘文化精髓,创新节目形式和內容,通过“科技+文化”,强化节目的互动沉浸式体验,使节目更具引领价值。(作者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翟元堃:《浅析中国古典美学视阈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新闻爱好者》,2020(1)。

2.罗琦:《5G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策略探析》,《今传媒》,2020(2)。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新媒体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