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婧
摘要:近年来,Vlog这种记录日常生活方式的“视频日记”,成了年轻人流行的视频表达方式。而在传统媒体的日常新闻制作中,也有越来越多Vlog形式的资讯类产品出现在大屏端。从小屏到大屏,电视新闻对于Vlog的采用也分为两种——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制作及利用普通民众自拍的素材进行后期编辑处理。这两种形式对于电视新闻的生产、制作流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民“拍客”时代,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危中有机”。Vlog从小屏走向大屏,对未来新闻生产流程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对于新闻专业主义和拍摄者的媒介素养会有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传统的新闻采编人员改变思维,适应新兴的传播方式。
关键词:Vlog 视频博客 电视新闻 新兴媒介
Vlog是一种用个性化的方式记录日常生活的形态,2017年开始在国内兴起。虽然开始只有小部分受众关注,但随着2018年部分平台与品牌和明星的合作,将Vlog推向了大众视野。百度指数的数据曾经显示,从2018年下半年起,Vlog的搜索量开始猛然上升,达到最初的7倍多。个性化的表达、真实的记录、活泼的表达方式是Vlog诞生之初的特点,而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渐渐开始从小屏走向大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也开始被传统媒体运用于新闻报道中。
以央视为例,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等都大量采用了患者、记者、医护人员、海外留学生第一视角拍摄的Vlog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这一过程中,Vlog从小屏走向大屏,在“出圈”的过程中也对Vlog的拍摄和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用于VLOG形式拍摄的新闻报道情境
Vlog形式的新闻在大屏端的运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可归纳为由播出平台自身发起的以Vlog形式进行采编的类型。例如,央视新闻在2019年制作的《外商投资法表决通过 因为它生活更多彩》(图1),即用典型的Vlog形式,以一个“金融民工”视角来观察的新闻。拍摄形式活泼,从头到尾都是以主观视角来制作,对于拍摄的前期脚本撰写、策划有较高要求;
而另一种则是采用的普通民众自行拍摄的方式。这一类的Vlog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一般采用“用户生产+专业平台”制作剪辑包装的方式。因为在实际拍摄过程中,部分非专业的民众在拍摄、剪辑和文案方面并不具备成熟的技能,所以往往需要后方编辑首先大致设立拍摄框架,其次对于具体的拍摄内容进行后期的加工处理。例如,CCTV-4《中国新闻》在疫情期间推出的海外华人抗击疫情Vlog系列报道《华人在行动》(图2)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由海外华人用自拍的方式记录疫情期间的故事,用“播出平台+民众自拍”结合的方式制作Vlog表达形式的新闻。
无论用哪一种形式制作的新闻,综合起来都会发现,适用Vlog形式来表现的电视新闻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重视体验、经历、故事与个人感受,比如疫情期间拍摄的《华人在行动》系列,即在特殊背景下特殊群体具有独特性的故事,这里就能用Vlog更好地来展现;第二,部分宏观国家政策方针需要通过小切口来和普通民众产生联系或向民众科普,以Vlog形式来制作更加活泼、接地气,有利于小屏的分发传播。例如,央视主持人康辉曾经在领导人出访期间拍摄了一系列Vlog,既拉近了和民众的距离,又更好地将涉及时政报道的内容,以更加鲜活和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第三,对于拍摄人员有特殊要求且普通人难以完成的新闻,比如最近重新测量珠峰高度的新闻事件,无论《人民日报》、新华社还是央视,都大量采用科研工作人员拍摄的Vlog来制作新闻,也是基于对于拍摄要求的考虑。
从小屏走向大屏的Vlog拍摄具体要求
Vlog表达形式活泼、生动、接地气,但从小屏到大屏,意味着收看习惯的转变。小屏因为观看者注意力相对集中,往往对于画质、音频并没有太高要求。但从小屏走向大屏却意味着需要用电视播出的标准来衡量Vlog的制作。Vlog常用的拍摄设备如手机、大疆Osmo、微单相机等设备,需在制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尽量使用横屏进行拍摄。小屏拍摄的Vlog主要为了适应竖屏的观看习惯,所以使用9∶16或3∶4的拍摄非常普遍。但在大屏端,电视播出是横屏,以4∶3或16∶9为主。如果采用竖屏会带来潜在问题,即电视端播出画幅不符,也影响电视观众的收看,这是在处理Vlog新闻中常见的问题。
二是如何解决声音的问题。小屏的Vlog拍摄对声音往往没有太高要求,甚至音质有问题都可通过后期字幕的方式来解决。而对于电视播出来说,声音如果达不到播出标准,很可能造成播出事故的“硬伤”。所以,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拍摄人员可选择连接相机、手机的领夹式话筒来完成收音。同时,在较为嘈杂的拍摄环境中,拍摄人员应尽量使用更为专业的收音设备来收录或通过后期配音的方式加以调整。
三是关于具体新闻内容的脚本撰写问题。Vlog诞生于民间,其在诞生之初以“日记”的形式出现,往往是博主个人情感、生活的忠实记录。但电视新闻则不同于开放网络空间,其播出时间是线性、闭合且有限的。一条新闻一般不要超过3分钟,若要在3分钟时间内讲好故事、充分展现Vlog内容,就要有相应的脚本。语言精炼、言简意赅,同时又接地气、表达生动是Vlog从小屏走向大屏的基本拍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相关人员也需对拍摄内容进行提前策划,尽可能撰写大致的拍摄脚本,规划拍摄内容。
结语:全民“拍客”时代对未来电视新闻采编的机遇與挑战
随着拍摄设备的普及,原本专业的视频采编的准入门槛正在不断降低。而Vlog形态出现伴随着“全民记录”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宏观的大环境来说,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参与到新闻生产的流程中,一系列UGC形态的资讯类产品出现,以短平快的特点迅速抢占传统新闻采编的地盘。而部分涌现出来的表达生动、个性特征明显的视频内容制作者,无疑在挑战着程式化、略显死板的传统电视新闻表达方式;而从微观的个体层面来看,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从业者,长年工作所积累的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内容制作的专业性、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求证和把关在媒介融合的传播时代依旧具有独特的价值。资讯生产的门槛降低,使产生的信息鱼龙混杂,而接受过专业新闻训练的记者、编辑依旧具备普通的内容生产者所不具备的专业精神和媒介素养。
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转变新闻生产的思路和流程,在策划选题时以用户思维去思考,哪些内容可通过更加活泼生动的方式呈现,实现大屏和小屏联动;第二,对于新闻制作和编辑语态也提出要求,讲“人话”接地气,而不是用空洞、刻板、教条的语言照本宣科,是做“活”一条新闻的基础;第三,强化关于记者、主持人的个性化塑造,并加入到电视新闻的表达中。记者和主持人不再只是僵硬背稿的符号,而是生动的个体,通过不同个性特征的视频表达者来给受众传递信息,让新闻不再只是语言的堆砌,而应是个性的展示。
综上所述,Vlog从小屏走向大屏,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传统媒体的报道中,是科技、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电视新闻从业人员也应抓住机遇,从采编流程上进行改革,实现媒介的融合发展。(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华语节目中心)
参考文献:
1.李蕴灵:《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Vlog传播》,《新媒体研究》,2019(7)。
2.邹鹏:《康辉的Vlog:主流媒体的年轻化表达》,《新媒体研究》,2019(24)。
3.程美娟,艾钰栋,张释允,郭朔琪:《国内短视频与用户互动模式研究——以Vlog为例》,《传播力研究》,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