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艳
摘 要:随着数据云时代带来的审计环境变化,大数据审计分析成为必然手段,各国审计机关处在不同的审计环境,担负着不同的审计职责,大数据都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式提升审计监督和效率,促进审计在履职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挑战;路径
大数据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全过程,随着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审计实务迈进以大数据为技术基础的只能审计阶段,接触的数据繁杂密集,涉及财政、金融、税务、工商各行业各领域财务和业务数据。从审计实践经验看大部分问题线索,来源于被审计单位内、外部数据关联分析比对的结果,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迫切需要建立起大数据审计思维,积极探索审计新技术和新方法,发挥新时代审计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审计工作促进权力规范运行。
一、信息化时代数据特性
电子数据呈现多种特性,如:数据量大、数据类型繁多、数据结构复杂的特点,数据分析正成悄然成为各国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部门更需要创建大数据审计应用平台,通过数据平台来分析各行各业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的特点,建立审计风险防控预警体系,对违规行为做出预判发出预警,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发挥揭示、预御、预防和促进作用,进一步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大數据助力审计新挑战
1.审计资源信息化
在被审计单位审计资源无法共享情况下和传统审计理念下,审计人员通常采用翻阅账册、会计复算、盘点、延伸调查等手段来发现审计线索,限于审计力量和资源约束,依赖于抽样分析,审计成果欠佳。随着被审计单位电算化和信息系统的普及,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以数据为直接对象作为审计资源,审计资源由纸质资料转变为由信息系统储存和处理的电子数据;二是以系统基础为审计对象,对系统内部控制测评+电子数据进行双重审计,审计对象为计算机信息系统,这种传统的基础审计模式不能达到审计目的,而大数据审计能够有效突破资源和空间维度的局限,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监督广度。
2.审计理念绩效化
传统审计中,审计重点关注的是对被审计单位资金执行使用进行评价,难以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核心业务指标,审计监督停留在财务表面,无法对资金绩审计进行评价。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科学、透明、规范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审计手段,有助于审计思维绩效化的转变,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审计对象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问题,以帮助被审计单位在资金管理上,向绩效化理念转变。
3.审计时效动态化
传统审计是阶段性的、事后性监督,要突破滞后监督的难题,要靠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审计手段,智能审计能凸显实时监督、远程审计、快速采集和科学分析的特点,使审计工作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事中相结合审计,从静态审计转变为动、静相结合审计,从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大数据审计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在空间维度上不受地点限制,对公共资金、公共政策执行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这种动态监管的转变,能对资金管理和使用全过程起到约束作用,发现问题苗头及时警示和纠正,准确地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发挥审计免疫作用。
4.审计覆盖全面化
审计全覆盖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审计机关的新使命,国家出台的《关于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如何依托“金审工程”三期建设和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数据共治共享,深化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统筹整合资源,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多来源、多视角、多关系、多工具的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已成为审计全覆盖的思维思考方向,运用丰富的分析视角和分析工具,改变从少数部门获取单一数据的格局,以大数据技术推进审计全覆,落实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三、大数据助力审计新路径
数据应用是大数据审计之本,是数据审计索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大数据时代必将使审计理念与审计技术发生不同于传统审计的颠覆性变革,大数据技术与审计监督的结合,有力推动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随着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审计新途径。
1.完善现代化数据式审计规范
数据式审计中审计证据大多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出现,要使大数据审计实施效果更好,得有法律制度做保证,但现存的审计法律体系中对电子数据审计规定较为系统,对于数据审计实施环节的问题缺乏指导性,如电子数据审计文档、信息系统的检查应包括哪些方面、审前调查的性质和实施等不明确,给数据审计实践带来困难,因此,数据审计证据法制化是数据式审计立法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建立大数据模式审计全覆盖审计规范,明确取证模式、征求意见、反馈结果、综合报告、法规审理等环节相关流程和要求,实现大数据审计规范化推进。
2.推进审计远程智能化
审计远程智能化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辅助开展审计工作,智能化审计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但这一模式下数据输入与输出技术相对薄弱,目前人工智能化远不能实现,未来智能审计定会在强国梦中贡献审计智慧。
3.强化数据安全管控
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机关接触的核心部门数据越来越多,审计证据保留形式也从纸质文件转化为电子证据为主,审计数据的归集力度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更好运用,审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数据采集、管理、运用方面的新问题、新风险,老子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只有数据安全得到保障,大数据才会迎来灿烂的未来。
一是数据采集的安全性。在利用审计联网分析系统采集数据时,建立审计数据储存中心,专门备份审计管理数据及重要业务数据,使数据在获取途径和存放的环境安全可控,采用专业的软件加密或硬件加密技术来提高数据在储存和传输中的安全性。二是数据管理可靠性。数据管理员加强对数据访问入口和访问权限的管理,对数据进行逻辑隔离或物理隔离分类分级单独储存,根据业务需求授予账号人员不同角色,通过角色分配与拟授权数据关系,实现用户与数据之间的访问控制。三是数据运用安全性。分析人员对数据直接进行分析,容易造成数据破坏或误删,管理人员可以授予分析人员只读权限,在防止数据被泄露的风险方面,目前做法是基于虚拟化技术,预先将分析所涉及的数据储存在虚拟机中,并通过设置操作系统组禁止远程复制。四是严格按照《审计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管理和使用电子证据,建立专人实行等级化保护,切实强化保密管理。
4.加大审计队伍建设力度,完善技术力量保障
如果说大数据是审计信息化资源,那么审计专业人才是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利用好人才是审计技术力量的保障。一是开发数据分析团队。统筹整合上级审计机关和下级审计机关专业人才,组成数据分析团队,实现集中分析,分散核实的原则,编制疑点和线索使用说明,分发疑点和线索,专题讲解、专人答疑的思路等方式为审计组和审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揭示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层次问题,实现多专业融合、多角度分析、多方式结合数字化审计模式。二要调整人员结构。注重培养既精通计算机分析又精通审计实物“双向”型人才,坚持以服务审计实践为目标,转变培训思维,改善培训模式,逐步提高审计机关计算机与业务型人才并存比重。三是总结经验,丰富数据分析技术方法。探索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审计机构数据分析模型,或聘请第三方机构不断开发新的审计分析技术和方法,强化战略性分析思维。
5.深化数据审计成果运用
开发审计整改管理系统,依托大数据审计平台,以回头看方式检查审计对象整改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宏观管理理念,做好审计问题整改报告、公示、责任追究和跟踪检查等工作,健全审计整改闭环制度,及时梳理上报整改难点、政策堵点和制度盲点,为各级政府领导提科学决策依据。
四、结束语
大数据是审计事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不仅需要探索大数据审计新路径和方法,更需要创新审计文化、审计思维、审计模式,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充分运用现代审计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审计业务水平、管理、决策能力和效率,推进审计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国峰,刘书言.浅谈大数据审计模式下的数据安全性.中国审计,2019(11).
2.毕秀玲,陈帅.科技新时代下的“审计智能+”.审计研究,2019(06).
(责任编辑:何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