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构
——评析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

2020-08-01 01:29孙小孟贺川廖巧云
外国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隐喻倡议模态

孙小孟 贺川 廖巧云

(1.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2160; 2.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研究院, 上海 200083)

0 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多模态交际手段的普及以及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范式的运用,概念隐喻研究逐渐从语言修辞层面拓展到包括图像、色彩、声音、动漫等其他符号在内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赵秀凤,2011: 2)。Forvevile(2009:23)首先将语言文字层面上由同一种模态表征的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拓展到由图像、声音、色彩等不同模态表征的多模态隐喻映射。多模态隐喻研究标志着概念隐喻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目前,多模态隐喻研究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视角展开,探讨多模态隐喻在不同语类中的表征方式和功能以及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关系。研究涉及的主要语类包括广告(Forceville, 2007;陈敏 等, 2018)、漫画(Erden, 2009: 243-264)、儿童绘本(滕达 等,2018)、影视作品(Forceville, 2016:17-32)及海报( 杨友文,2015)等。这些多模态隐喻研究是人们对多种符号的综合运用,在认知和联想的基础上赋予事物以意义。话语体系主要由语言符号来体现其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等抽象概念。本文提出,在融媒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模态隐喻来研究多模态话语所承载的思想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借以丰富和传播话语体系的思想内容和价值理念,促进话语体系建设和提高国际话语权这一命题。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意义建构功能,以大型专题纪录片《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为例,探究多模态话语中多模态隐喻如何通过多模态表征方式建构、证明并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优秀思想、价值理念和文化精髓,促进“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

1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内涵与价值

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思想、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思想价值的传承与文明的延续,是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价值理念、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重要方式(杨鲜兰,2015:59)。“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而出现的新概念。“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基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纽带关系,将我国自身比较优越的经济增长体系转化为区域增长体系,促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建设更加公平、合理、普惠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本身蕴含着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依据“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可以概括为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全球治理理念体系。该体系是中国文化中优秀的天下观和世界观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呈现出来的理论体系(唐青叶 等,2018:15-16)。它蕴含着具有中华文明包容精神的创新全球治理新理念和重塑世界秩序的新思路,是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必不可少的软实力。故此,加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 隐喻的意义建构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

2.1 隐喻的意义建构功能

人们用语言符号来认识客观世界,记录对事物的看法。作为认知和行为方式的隐喻存在于符号系统的各个层次之中,并赋予事物概念意义,在人类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隐喻本身是一个极具复杂和魅力属性的意义表达方式,是构建概念系统的重要手段,也是语言世界图景的表层现象,并从语言世界图景的内容层面上阐释人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颜志科, 2010)。也就是说隐喻是一个双层系统:一个是表层的语言形式系统,另一个是深层的思维概念系统(陈朗, 2018)。两个系统相互作用于现实世界,帮助人们探索、描写和理解新事物、新情景。此外,意义构建是认知科学的基石,认知框架下的隐喻作为思维方式和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能够建构远远多于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意义。Fauconnier(1997:149-151)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的意义建构是通过四个心理空间来实现的。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是相互映射的两个空间,类属空间3同时映射到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反映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属性。认知主体通过输入空间1与输入空间2的相互映射,基于自身对事物概念意义的理解和文化认知,结合具体语境,对输入空间的信息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而形成合成空间4,并产生新的意义联想和认知框架。该理论为隐喻的意义建构与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隐喻的跨域映射存在于认知层面的概念系统中,其表征形式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图像、声音、动作等其他载体。多模态隐喻超越了语言文字范畴,将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形式纳入隐喻的意义建构中,更能满足信息化时代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和多种符号形式表达意义,传递思想,传播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等抽象概念的需要。多模态隐喻研究极大地提高和丰富了隐喻的意义建构功能。

2.2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建设维度

话语体系本身是一个整合了的隐喻化概念,承载着国家和民族丰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中国核心思想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现,是输出思想价值观,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更好地参与制定国际事务规则的载体,涉及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学术、法治、政治等各领域、多学科内容。因此,我们认为要加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既需要各领域、各学科专家学者加强学科自身的话语体系建设,丰富和创新学科专业思想理论体系,提高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又需要国家层面从思想观念上对各学科话语体系建设进行统筹指导,使其不偏离“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所承载的核心思想和价值意识。鉴于话语体系是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表达思想、价值和文明的形态(唐青叶 等,2018:15),我们更要利用多模态话语研究范式,通过多种路径扩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话语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大众媒体、领导人互访活动和国际会议等话语平台,从思想维度、价值维度和文化维度三方面统筹加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观念体系建设,提高其理论的解释力和价值的传播力,助力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话语体系,并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

2.3基于多模态隐喻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据

作为人们认知世界基本方式的隐喻是建构话语意义的重要工具(傅强 等,2017:94)。多模态隐喻对话语意义的建构主要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动作、色彩等模态表征来实现。人们基于体验和隐喻的认知框架,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来识解这些多模态表征的隐喻意义。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所承载的思想价值观念更多由电视、网络、影视、广告、海报等媒介所包含的多模态话语形式来呈现。这些多模态话语能同时把语言、影像、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模态符号并置,实现多向跨域映射,形成具有动态性的多模态隐喻,生成更加丰富的隐喻意义。基于该理论,下文我们将结合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的23个镜头来具体分析在多模态话语中,多模态隐喻如何通过多模态表征来构建与传递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促进“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

3 多模态隐喻对“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建设

3.1多模态隐喻对“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思想维度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用语言文字去传递信息和宣传理念,还需要结合传播学理论,运用多模态话语去实现理论的解释和价值的传播,影响和构建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梁昊光 等,2018),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隐喻的话语构建功能主要是通过隐喻映射和“框架”功能得以实现(韦忠生,2014:53)。人们在多模态话语交流中,通过四个心理空间的相互映射来实现概念整合,并将话语的理解置于一个或者多个相互关联的知识框架中,再利用自己已知的概念和知识去理解和推断话语背后的思想意图和价值理念,明确其反映的特定话语权和话语体系。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核心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价值共识、同调多元的文明文化,形成一个和谐包容的文明共同体,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李伟建,2016)。“一带一路”倡议自实施以来,党和政府通过国家领导人外事访问与宣讲、G20等国际峰会、电视广告、纪录片、专题片、微视频等多种平台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思想进行对外传播和交流。六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通过网络、电视、广告、微视频等多种媒介播放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思想和价值理念。

第一集的主题思想是“共同命运”。节目播放首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由视觉模态表征的一条金光灿灿,通往亚、欧、非大陆,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快速前行的金带(镜头1),沿途不同民族的各层建设者们以不同的语言、手势等多种模态符号诠释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快速延伸,连接各国的“金带”和着各族人民勤劳、奋进而充满期待的动作、表情和手势等模态符号(镜头2),伴随着雄壮、明快的音乐,把本集的核心思想——共同命运——以多模态的形式牵动出来。紧接着是习近平主席出访各国,并就“一带一路”倡议思想发表重要讲话的图文和声音模态(镜头3),随后是沿途各国不同领域的建设场景。电脑绘制的动态地图上,一条金带,若干节点,把亚、欧、非大陆和海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交织的网络(镜头4)。这些多模态表征符号与解说员的语音和文字模态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互映射,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一带一路一体”的思想以形象生动、具体鲜活、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接下来,镜头技术和多模态话语手段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跨时空之旅。视觉模态还原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全过程(镜头5)。纪录片以动态的史书图片(镜头6)、历史人物(镜头7)和现实人物的动作、语言(镜头8)等模态符号将古丝绸之路对亚、欧、非各国经济、贸易、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重要意义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一信息输入空间和解说员用语音、文字模态呈现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丝路思想相互映射,把生动具体的图像、场景、动作等动态视觉模态和语音、音乐等听觉模态的表征意义映射到抽象的“一带一路”思想内涵。受众基于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现实体验,把“一带一路”倡议中“和平”“开放”“包容”“仁义”“互鉴”等思想内涵抽象出来,从思想维度上深刻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体系,对其接受和宣传“一带一路”思想,推动“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3.2多模态隐喻对“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价值维度建设

隐喻是人们借以表达思想价值的重要手段,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载体(Forceville, 1996:33)。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能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隐含在各类语篇之中。人们通过隐喻映射和意象图式等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推理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也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来表达该国的价值观念和文明形态。符号化是话语权和话语创新的重要方式(唐青叶 等,2018:15)。因此,通过多模态隐喻去建构、表达和传播多模态话语中各类表意符号所承载的思想价值和意识形态可以促进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建构。

纪录片在借助多模态话语呈现“一带一路”倡议思想之后。利用镜头的剪辑和回放,模拟了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行程路线(镜头9),并以图片和文字模态呈现出郑和下西洋给沿途30多个国家带去贸易、友谊与文明(镜头10),书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紧接着,图文模态表征了西方哥伦布开启的海上新航线以及紧随其后的一些欧洲国家对亚、非国家展开殖民扩张和对海洋贸易进行垄断的历史画面(镜头11)。中国普惠发展的丝绸之路思想与西方殖民扩张的垄断思想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个输入空间。观众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和认知框架,对这两个空间信息进行概念整合,不难理解该纪录片隐喻了“一带一路”倡议将延续中国丝绸之路“仁爱”“普惠”“共荣”的价值体系,与西方“侵略”“殖民”“垄断”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形成了强烈反差,这让受众从情感态度上提高了对“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价值认同。

话语体系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其反映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价值观是否具有吸引力(唐青叶 等,2018:16)。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基石。二战后,亚洲和非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枷锁,获得独立,发展是他们的共同需求。纪录片将镜头回放到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也是南南合作的开端。亚、非国家开始了独立国家之间平等基础上的合作模式。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主题(镜头12)。随后,动态影像、色彩、人物访谈和解说等多模态表征将新时期地区发展不均衡、气候恶化、恐怖主义等灾难(镜头13)、国际南北发展差距的拉大、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卑微等问题呈现出来。人们期待开出新的空间,新的愿景。接着,动态图表等视觉模态和音乐、解说等听觉模态呈现了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世界排名和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镜头14)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采访和解说等视、听模态表征将欧洲、非洲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发展模式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肯定性评价(镜头15)、中欧和中非合作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以及对世界经济、政治的重要影响等一一呈现。这几组镜头前后连贯,带有厚重的历史感,以史实证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中国国力的兴衰影响着丝绸之路的兴废和沿途国家的发展。在这一认知背景下,观众基于自己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势态的了解和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输入空间1),结合该段纪录片中的动态影像和声音等视、听模态所呈现的直观信息(输入空间2)进行空间映射与整合,实现对这些多模态表征隐喻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所蕴含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商未来”“共享繁荣”“打造命运共同体”等普适性价值理念,及其对带动发展中国家和平发展和构建世界新秩序等现实意义的理解与认同。这对实现这些普适性价值理念的传播,提高其国际影响力,推动“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构具有积极意义。

3.3多模态隐喻对“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文化维度建设

隐喻具有文化性,是一种文化行为,能够构建文化的一般概念(Yu, 2009:120-143),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从体验哲学的视角看,在新网络媒介时代,科技、经济与文明发展的双重作用让各族人民在心理与情感上形成极大的一致性,这让多模态隐喻的广泛使用与接受成为可能。人们通过理解和使用多模态隐喻,能够突破话语本身的意义,体会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思想。文化自信是增强文化话语权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异质文化冲突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中国的文化精髓组成了中国人自己的思想价值体系。我们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要用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去感染人,源源不断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注入文化动力,就必须用超越纸质文本的语言形式,通过各种话语平台,采用多模态话语形式,运用多模态隐喻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播和各国间优秀文化的交流,推进“一带一路”文化话语体系建设。

纪录片《共同命运》用动态、立体、直观的世界地图展现出以不同颜色的板块和线条连接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远景镜头中的“一带一路”连线横贯亚、欧、非大陆,延伸至太平洋和印度洋(镜头16),近景镜头中穿插以急速行驶的高铁列车(镜头17),横穿亚、欧大陆的公路,满载货物的汽车、火车,繁忙港口来往的商船和集装箱等视觉模态表征(镜头18)。这些动态影像的叠进与文字和听觉模态表征的有声解说形成跨域映射,隐喻了各国之间因发展而相连,这种连接交错着彼此的命运、利益和责任,迫使各国寻求一个更加合理,切合各国发展需要,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新理念和新倡议。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仁爱和平”“礼义智信”“兼济天下”等核心思想组成的“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镜头从古丝绸之路满载货物的驼队(镜头19)到现代横跨各国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镜头20),来回切换,互相映射,受众基于自己对世界历史和现实的认知背景,把这些模态表征进行概念整合,理解其隐喻并传递的“一带一路”倡议将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丝绸之路留下的互尊互爱、互通有无、求同存异等优秀文化价值观。此外,流动的影像不断呈现现代化的设施建设。高科技支撑的交通、能源、通讯、贸易和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各行业形成一幅幅和谐发展、共建共赢的画面。观众将这些视觉模态呈现的直观信息(输入空间1)与古丝绸之路的怀柔远人、和谐万邦、仁义利他的文化传统(输入空间2)相互映射,一脉相承,理解了中国文化中“天下大同”“平等和谐”“奋斗向上”“多元包容”等天下观和义利观。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源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是优秀文化的价值凝练。纪录片的最后,镜头从实地拍摄的“一带一路”沿线各领域欣欣向荣的动态影像(输入空间1,镜头21、22)转到以视觉和听觉等模态表达的沿线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领导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肯定与支持态度(输入空间2,镜头23)。观众通过对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多模态跨域映射,理解其隐喻的“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正在崛起的中国”这一意义,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准确贯彻了平等、仁义、和谐、包容的共生思想,坚持传统价值与当代实践,中国进步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上诠释了中华文化优秀思想的普适意义,激发观众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意识,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思想对外传播,助力于“一带一路”文化话语体系建设。

4 结语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多模态隐喻研究符合新时代人们通过电视、广告、海报、新媒体、影视等媒介途径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自主形成时代观念的需要,对受众进一步认识和接受中国的优秀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促进“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借助多模态话语形式,通过多模态隐喻来建构和传播开放包容、和平互鉴、共建共赢等思想价值理念能够从观念体系上促进“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构建。因此,一方面,语言学者应扩大对隐喻的宏观研究维度,从研究隐喻建构客观现实的视角转向通过多模态隐喻建构和传播优秀思想价值与意识形态等精神层面的研究。另一方面,要重视微观层面语言符号与其他多模态符号的整合研究,加强与教育学和传播学的合作,形成跨学科研究范式,扩大隐喻研究的范畴,丰富其对意义构建的功能。

猜你喜欢
隐喻倡议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Happy Afternoon Tea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