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平
家乡是一个山在云中飘,水在石上流的小山村。陈杂错落、依山而筑的泥墙屋,袅袅炊烟,牧童横笛构成了純朴自然的水墨画。那画卷里不知留下了我多少无忧无虑的、温馨的回忆。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当大自然呈现绿肥红瘦的丰茂,当梅子熟透时,端午的脚步就近了。
端午的头一天,村里的女人们将白花花的糯米提前用碱水浸泡好,同时把从山里采摘来的青青蓼叶放在大脚盆里浸泡洗好。
端午节当天上午,男人取下一块门板在堂屋里摆好,把浸泡好的糯米,准备好的花生、豇豆、腊肉等辅料,以及洗干净的蓼叶等摆放好,三五个女人便聚上来,边唠嗑边包粽子。她们嘴不闲,手不停。不一会儿,面前的盆里就码起了一堆精致小巧的粽子,大多是平底圆锥体形的,有的女人还能包出一个平底两个圆锥联体袖珍型的小粽子,用来哄孩子玩。然后,将五个裹好的粽子捆成一挂,裹粽子就算完成,只等下锅食用。
不知谁家的厨房里飘出粽子的清香,紧接着,两三家、五六家,乃至整个村庄都弥漫着粽子的香气。待粽子出锅后,女人们便把事先准备好的钩藤、菖蒲、艾叶、金银花藤、细辛、山苍子枝叶、满山香、鱼腥草等鲜药草一起放人锅中熬煮。按照习俗,家人都要用这暖药水洗澡,用以避邪祛毒,防病健身。
当夕阳躲进了山坳,夜幕渐渐降临。大人们便把各自家里准备好的粽子、红薯片、南瓜子等食品放到祖屋前晒谷坪里摆好的八仙桌上。桌上亮着忽明忽暗的红蜡烛(有电也是如此)。大家相互品尝着香喷喷的豇豆粽子、腊肉粽子,嚼着乡亲们亲手采摘制作的山珍野果,饮着农家自酿的陈年老冬酒。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拉上小孙子和小孙女,坐在烛光下给他们讲战国时有个叫屈原的爱国诗人的故事。讲究实在的中年人,三五成群说田土的科学种植,谈山林的综合开发,议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最不安分的是正当青春的小伙子和大姑娘。他们有的成双成对,倚于衬里那些葱郁的古树下,唧唧咕咕地谈情说爱,大部分则按男女自然分开,唱起那撩人的情歌,别有一番风味和情趣。
现在,家乡红砖屋林立,水泥路铺进了每家每户,村道上摩托车、小车疾驶,虽然生活条件不断变化,但端午节的那纯真的人情风俗却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