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摘要:化学教学中存在着缺乏情境、情境失真、情境负面等问题。作者基于教真实化学的教学理念,结合优秀经典案例,分析了如何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以实现促进学生理解的一些思路和做法,认为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可以从环境、饮食、健康、生活四个方面入手,选择学生有体验的情境素材,充分挖掘情境素材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真实化学;生活感;情境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6-006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6.018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大部分主题都增加了“情境素材建议”内容,专门强调对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新课标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何为情境?王祖浩对“情境”的定义是:“情境通常是指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的一种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从而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奠定基础。”为何创设教学情境如此重要?创设情境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一、化学课堂中情境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意识到情境教学的优点,运用情境进行教学成为普遍的选择,但是情境教学的运用热情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却十分显著,不时会看到“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也没学到多少”的现象。广大教师们创设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有的“取材于生活”,但情境过时、脱离学生当前生活背景,有的“取材于科学史”,虽然情节真实、却时间遥远,有的“取材于社会事件”,却将误用化学的负面后果暴露无遗、产生恐惧……这些低效的教学情境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让学生对创设的化学情境产生认同感与同理心。赞可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因此想要发挥情境教学的效果,必须要教授真实的化学、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创设朴实、有生活感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何才能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教真实的化学呢?笔者将用以下几个教学案例,谈谈思考与感悟。
二、有生活感的情境创设来源
影响化学情境创设有诸多因素,学情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即学生的情感体验、经验基础、心理特点,王后雄等人根据教学情境离学生已有经验的“远近”来分类,将化学教学情境分为7类,如表1所示。
从实践情境到知识类情境这7种情境,其情境与学生经验感知的聯系在不断远离,实践情境和生活情境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离学生经验最近,而知识类情境抽象,其熟悉程度视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定,不稳定性极高。学生情感获得、经验积累无一能够脱离学生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环境、饮食、健康、生活、科技是学生生活中直观感觉的主要来源,因此,从环境、饮食、健康、生活、科技等方面人手,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直观经验感受。
三、创设有生活感情境的方法
1.从环境入手,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
工业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是同时我们的环境问题已经面临新的挑战,诸如:雾霾、酸雨等,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化学学习与环境紧密相连,那些关于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实验都是与化学息息相关的,都是在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的。下面“二氧化硫的性质与酸雨”教学案例中,就从身边的环境问题人手,创设了一个富有生活感的情境:
(1)提供生活背景资料:酸雨造成的危害。
(2)追问:“酸雨”距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酸雨”侵蚀的痕迹吗?
(3)教师展示一张自己使用的自行车照片(自行车锈蚀斑斑),并让学生猜测这辆自行车用了几年?
(4)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当教师告诉学生自行车的使用时间就是一年,大部分的学生都很震惊,如果说以往的学习使得他们对酸雨有所了解,也没想到酸雨就在自己身边!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通过图片文字历数“酸雨”的种种危害,这是化学教师常用的情境创设方法之一,但是用这样的方式提供的信息使学生对“酸雨”认识仿佛置身其外。随即教师晒出自己的自行车,并让学生猜测自行车的使用年限时,教师的问题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情境的距离,使学生对酸雨的认识从书本一下子跳跃到身边的生活中,感受强烈且真实。
2.从饮食入手,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学生每天摄入接触的,食物的形态、特性是学生较为了解、熟悉的实物,日常饮食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饮食人手,除了可以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化学知识,还可以形象地培养学生的化学想象力,下面“蛋白质”教学案例中,就从身边的饮食人手,创设了一个富有生活感的情境:
(1)上课伊始,教师取出一枚鸡蛋,将蛋壳在烧杯边缘轻轻磕开,并使蛋清缓缓流人烧杯中。提问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回答涉及了颜色、密度、水溶性、粘稠度等物理性质。
(3)从粘稠度出发,认识分子的微观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结合水、面条能否平均分成两份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看到”水是颗粒状的小分子,而鸡蛋清的微观结构是如同面条一样的长链型大分子。
对于蛋白质的教学往往止步于物理性质的学习,而该教师关注了粘稠度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饮食习惯与经验,从宏观角度理解微观分子的行为,从水可以直接倒出一半,面条不能分出一半(相互拖带、牵连),以及蛋清不能分出一半的现象,学生可以知道蛋清与面条相似的原因——有粘性而产生拖带,以此类比可以想象蛋清是长链型大分子。从蛋清的粘性流动中,学生形象地看到了蛋白质是长链型高分子化合物,从饮食实物形象地培养了学生的微观想象力。
3.从健康入手,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能拥有地强健的体格、健康的身体,化学药品是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例如:青霉素、青蒿素等药物的出现,有效地遏制了病毒的传播、疾病的蔓延,化学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有极大的贡献。下面“铁的化合物的应用”教学案例中,就从身边的药品健康人手,创设了一个富有生活感的情境:
(1)展示背景资料:我国居民缺铁性贫血的严峻形势。
(2)展示教师本人的血常规化验单,检验结果(缺铁性贫血)与医嘱(补铁)。
(3)拿出自己服用的补铁剂,并展示说明书进行性质研究。
(4)授课结束前,教师取出一颗补铁药进行服用。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首先用我国居民的贫血现状进行引入,这样的材料只需在网上搜索即可得到,但是这样的情境创设却充斥着虚假性,单纯地为创设情境而创设,缺乏真实感。但是授课教师别出新意,紧接着展示了自己的化验单,力证自己也是贫血大军中的一员,需要补铁,创设真实的情境一下子就得到学生的认同,如何选择效果最好的补铁剂成为重要的问题,为后续补铁剂的性质研究做好铺垫,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事实情境,从化学角度掌握生活技巧,学以致用,从知识课堂走向生活课堂。在授课结束前,教师当堂服用补铁剂,更加坚定了学生“学习真实的化学”的认知。
4.从生活入手,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
我们生活在化学物质组成的世界中,生活中充满着化学的踪影,生活处处有化学,可以说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下面“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教学案例中,就从身边的生活细节人手,创设了一个富有生活感的情境:
(1)课前准备:上课前,教师随手从教室前的花坛中抓了一把泥,然后将其加到水中(将烧杯直接放置在讲台上,可供学生课间观看)。
(2)上课后教师叙述:上课前,泥水还是浑浊的,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大量的大颗粒泥沙已经沉降,静置时间越长,你会发现烧杯中溶液清晰度越高。
对于过滤这一内容,教师没有特意采用实验室的药品进行配制,而是简单地从花坛中抓取一把泥沙进行实验,实验原料随意简单,但却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操作可以使学生知道化学实验离我们本身并不遥远,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熟悉感。
四、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对个人教学的意义
1.促进“学真实化学”的学习理念落地生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教师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赋予学生真实、具体的情境体验,给学生提供了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对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发展而言,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极大地丰富了其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对“学真实化学”的学习理念以及教师对“教真实化学”的教学理念感性认知。
2.有利于化學知识体系建构
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策略,就其实质而言,不是为了追求外在形式的新奇与刺激,而是为了把化学知识变得更有意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知识,把化学学习变得更有价值,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学习化学,在真实可感的情感体验中主动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结构,并加以不断完善。
五、结语
创设有生活感的情境意在赋予学生真实、具体的情境体验,教授真实、有意义的化学,促进学生自发的情感认知与学习,激发原动力、提高学习品质。本文提供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实践教学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在后期的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