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丹莹(柳州市第一中学 广西柳州 545000)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是高一生物学课程中的一个观察类实验[1],是学生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命观念的重要内容构成。该实验在实际操作中长期存在实验操作步骤繁琐、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 和RNA 染色效果没有区分度、实验现象与实验科学结论不相符的情况。本文就该实验使用的药品、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并简化了部分实验步骤。
1.1 实验目标
1)尝试使用蛙血细胞、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尝试使用蛋白酶作为水解试剂,替代盐酸。
1.2 实验原理
1)从染色原理分析:DNA 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 可被吡罗红染成红色,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为竞争性染料,经其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2)从实验材料分析:人教版教材中使用了人口腔上皮细胞,教材配图出现了人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实验图片[1],苏教版教材中出现了蟾蜍血细胞实验图片[2],说明蛙血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具有可操作性。而用口腔上皮细胞作实验材料,学生在操作中存在取样不规范、细胞数量不足、细胞折叠、无法区分细胞和食物残渣等情况,影响实验观察。
3)从水解原理分析:盐酸作为水解药品,其作用是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DNA 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结合。但盐酸有腐蚀性,对细胞破坏性较大,且会与甲基绿吡罗红染液反应,影响染色效果,即使经清水漂洗也难以清除细胞间隙的残留盐酸。蛋白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经蛋白酶处理后的细胞其细胞膜通透性也会改变,且能达到DNA 和蛋白质分离的目的。
1.3 实验材料器具 洋葱、新鲜牛蛙血(加入质量分数为2.5%柠檬酸钠作抗凝剂)、甲基绿吡罗红A 液和B 液(该染色剂配制方法与人教版实验方法相同)、烧杯、酒精灯、温度计、中性蛋白酶溶液(本文选用的中性蛋白酶活力为10 万U/g,配制浓度为0.3 g/mL)、盖玻片、载玻片、滴管、显微镜等。
2.1 实验分组
实验分为3 组:甲组使用牛蛙血为实验材料;乙、丙组使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实验材料。
2.2 实验步骤
1)甲组:取1 滴牛蛙血滴加在载玻片中央,滴加2 滴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A 液和B 液按1∶4混合),染色5 min,盖上盖玻片,显微镜观察。
2)乙组: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置于装有50 mL 中性蛋白酶溶液(浓度为0.3 g/mL)的小烧杯中,再将小烧杯置于50℃温度中水浴保温5 min 后,取出洋葱内表皮,简单清水漂洗后移至载玻片中央。滴加2 滴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A液和B 液按1∶4 混合),染色5 min,盖上盖玻片,显微镜观察。
3)丙组:使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实验材料,按人教版教材实验步骤操作(制片、盐酸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1)甲组:通过多次实验,显微镜下观察,牛蛙血细胞的细胞质被染成红色或紫红色;细胞核被染成蓝色或蓝绿色。使用牛蛙血做实验材料,不需要烘干和水解,直接染色即可得到较明显的实验效果(图1,放大倍数10×40,本文附图见封四)。
2)乙组和丙组实验结果比较。
乙组: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呈浅红色或红色(放大倍数10×40,图2)。丙组:细胞核和细胞质都呈红色或紫红色(图3)。
从实验效果分析,蛋白酶替代盐酸作为水解药物是可行的,且效果较明显,省去了漂洗盐酸的步骤,避免了盐酸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本次实验改进的探索,对实验条件要求不高,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良比较多地集中在探究类和调查类实验,观察类实验则比较少见,一来受困于实验材料的选择具有盲目性;二来实验效果不佳,学生也可通过识记课本结论获取知识。高中生物学由于时间和课时的限制,很多实验采用了教师演示实验或观察实验录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多、更好、更直观、更准确地通过实验操作,感悟生物学这门实验学科,构建生命观念,是每一位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应努力的方向。本次实验改进,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探索,既简化了实验步骤,又减小了实验误差,更关键的是取得了较好的实验观察效果。观察类实验不是可有可无,所有的实验科学都是建立在对现象准确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学生收获实验的成功,对于激发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很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