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2020-07-31 07:04严泉祥谢育婷陈娴陈颖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心梗心肌梗死心功能

严泉祥 谢育婷 陈娴 陈颖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1]中指出,我国心 血管病现患人数2.9 亿,其中脑卒中1300 万,冠心病1100 万,心力衰竭450 万,高血压2.7 亿。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肥胖/超重(BMI≥25 kg/m2)是冠心病危险因素,而且是独立危险因素,控制体重成了临床工作不易达标的危险因素之一。人体体重与身高二次方的比值被称为体重指数。研究表明,体重指数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密切关系。日本一项纳入6216 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发现,肥胖与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猝死相关[2]。在校正合并症和评估恶病质措施后发现,与体重正常的患者相比,低体重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死亡风险更高[3]。但体重指数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关系如何,尚未见报道。本文以2018 年7 月-2018 年12 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体重指数(BMI)作为分组依据,探讨体重指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8 年7 月至2018 年12 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符合2012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的定义[4]),所有病例入院12 小时内行直接PCI 术。按体重指数(BMI),分成正常体重组(18.5≤BMI<25 kg/m2,n=34)、超重/肥胖组(BMI≥25 kg/m2,n=32)。计算公式如下:体重(kg)/身高2(m2)。排除标准为: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中重度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功能异常;脑卒中史;死亡病例;年龄<18 岁;年龄>85岁;BMI<18.5 kg/m2。

1.2 研究方法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生命体征、血脂水平、肌酐、尿酸、用药情况等。记录入院后当天或第二天两组患者的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 个月后门诊随访,收集NT-proBNP、LVEF 数据,进行NYHA 分级及6 分钟步行试验评估。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见表1。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

2.2 两组患者住院(基线)期间的心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对比(±s 或例数)

表1 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对比(±s 或例数)

年龄男性吸烟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收缩压(mmHg)脉搏(次/分)LDL-C(mmol/L)TC(mmol/L)血肌酐(μmol/L)尿酸(μmol/L)合并用药ACEI/ARB倍他受体阻滞剂正常体重(n=34)63.41±9.35 26 20超重/肥胖组(n=32)63.94±10.31 21 15 16 4 130.97±19.93 81.21±15.00 3.20±0.89 4.93±1.25 89.81±19.68 393.47±84.31 18 8 132.31±19.92 84.44±12.23 3.19±1.05 4.89±1.32 93.84±24.41 381.69±124.92 27 29 25 28

表2 两组患者住院(基线)期间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3 月后心功能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3 月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3 讨 论

体重指数用来界定超重、肥胖、正常体重与低体重,是最常用的指标。肥胖/超重(BMI≥25 kg/m2)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3%的冠心病由肥胖直接引起[5]。超重/肥胖影响冠心病、心功能的机制不完全清楚。肥胖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和许多HFpEF 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炎症、高血糖、睡眠呼吸障碍、肾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6]。肥胖引起糖耐量下降的机制包括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异常代谢等,胰岛素抵抗是肥胖、糖尿病及冠心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7]。因此,肥胖/超重可能通过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等)的间接作用对冠心病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近年来,BMI 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BMI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Endo H 等[8]收集3000 多例行PCI 治疗的患者按BMI 分组,分析BMI 与PCI 后的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的关系,发现低体重的全因死亡风险最高。卢凤翔[9]研究,发现正常体重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超重/肥胖体重患者。因此,体重指数与冠心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关系密切。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一类急重症,体重指数与急性心肌梗死后近期心功能关系如何,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BMI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基线时期和心梗后3 个月心功能情况,试图探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与体重指数的关系。我们发现基线时期超重/肥胖组LVEF 较正常体重组低,而NT-proBNP 较正常体重组升高,说明超重/肥胖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功能相关。Sundström J 等[10]亦指出,减重可降低肥胖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同样说明超重/肥胖影响心功能。而3 个月门诊随访,发现超重/肥胖组患者的LVEF、NT-proBNP 与正常体重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提示超重/肥胖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后LVEF、NT-proBNP 水平的恢复,正如Cescau A 等[11]进 行 一 项 纳 入 了295 例 心 脏 彩 超LVEF 均为45%患者的研究,随访发现发生左心室逆转重构的患者中BMI 高于对照组,提示BMI 的增加在心脏病中存在保护作用。但我们通过加入6 分钟步行试验及纽约心功能分级指标,进一步研究发现,超重/肥胖组NYHA 分级II-IV 级比例较高,且6 分钟步行长度明显下降,活动耐量下降。亦有研究表明[12],将心脏外科手术中取下来的心脏组织,进行肌力测试,与BMI 在25-30 之间的患者相比,BMI 大于30 的心肌肌力明显降低,这也支持超重/肥胖组患者的活动耐量较正常体重组下降。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变与体重指数相关,超重/肥胖可能有利于急性心梗后的LVEF、NT-proBNP 水平的恢复,但超重/肥胖可能会降低急性心梗患者的活动耐量。降低体重是否有益于改善心梗患者的心功能未纳入此次研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改变体重的干预措施是否能改变预后仍不清楚[13],如何确定心梗后患者体重的干预程度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心梗心肌梗死心功能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有些咽痛是心梗信号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心梗猛于虎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