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金明
“职业生涯计划”是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在1996年最先提出的,也被称为“职业生涯规划”。该学者指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结合自身情况和制约因素,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此次研究职业生涯计划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选择庄晓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在全面、客观认识社会环境的前提下,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分析自我价值时,准确地找到自身的位置,以此设定未来自身的发展目标,并为此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专业能力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现阶段,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人格特质理论、职业性向理论以及生命阶段理论[1]。
人格特质理论认为,大学生不同的人格特质导致其就业方向有所区别;职业性向理论则认为,需要讨论大学生本身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而生命阶段理论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受自身性格的影响,还会与时代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变化趋势息息相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0岁~14岁的成长阶段、15岁~24岁的探索阶段、25岁~45岁的目标建立阶段、46岁~65岁的方向维持阶段以及超过65岁的职业衰退阶段[2]。此次根据职业生涯计划的基本特征,研究该计划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为所有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自我水平提升,提供一份详细的数据分析。
分析职业生涯计划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需要明确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以此分析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存在的民族种类较多,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起源,随着时间的变迁,各个民族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同时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居住区域,因此其传统文化被不断传承下来,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影响本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性格和生活习惯。其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居住地杂散的同学要比居住地相对集中的同学的民族意识淡薄一些,这些差异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中的日常生活。另外,不同民族之间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也限制了各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流[3]。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位于边远的山区,受历史遗留和地理条件限制,少数民族聚居地通常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55个少数民族调查其聚居地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调查表
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少数民族多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且所处地理位置多与高山、盆地、丘陵相近,交通困难。相对较少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使这些地区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落后的基础教育建设、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造成各民族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较弱,影响大学生的成长。
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导致各个家庭生活并不宽裕。在全国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贫困现象十分明显。统计资料显示,普通高校中贫困生和特困生人数比重,大约为25.5%和15.5%;而民族高校中的贫困生和特困生人数比重,则高达40.4%以及25.9%。贫困的家庭条件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维持生活,降低生活费用,加上勤工俭学后,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去参加学校文化活动,维护同学之间的基本人际关系,长久下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4]。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很多,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此需要明确职业生涯计划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明确职业生涯计划,转变就业观念、就业方向以及提升就业水平,通过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现状,改变其对每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
理想信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在大学期间,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式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需要科学远大的人生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辨别现阶段复杂且多变的社会现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确保今后自身的发展不偏离人生航向。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就是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按照职业生涯计划中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5]。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大学校园被渗透了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当少数民族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其就业压力也随之降临,一些大学生可能为工作岗位或者实习机遇,违背自身的原则或意愿,忽略诚信意识。一些稍微较轻的错误选择包括:成绩伪造、简历造假;一些严重的错误选择包括:随意违约或泄露公司机密。因此,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在大学生就业期间,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他们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形成责任感与大局观念,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目前由于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了大学教育,每年的毕业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而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却没有变化,且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选择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此更增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就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通过了解现场、网络等形式的招聘会,分析每一年的行业需求,同时了解自身所学专业与企业实际用人岗位之间的差距,以此制定与自身专业相符合的职业生涯计划,按照该计划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并根据自身在每一阶段的考试与行业分析,积极调整自身的就业方向,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面,为自身增加就业机会。而在大学生的学习阶段,还可以参考与自身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找出自身的不足,若调整后有所改善,则可以向该就业方向继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若不能有所改善或缓解,那么根据指定的职业生涯计划,找出与自身所学专业最近的岗位,向其他方向上改变自身能力。根据计划中的短期目标,不断调整自身的后期学习目标,为拓宽就业方向、提高自身的就业成功率,提供更加严谨的计划方案,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就业[6]。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职业生涯计划的又一显著特点就是实践,只有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高校实践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四大方面,这些实践作为职业生涯计划的直接教育平台,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用、用有所得,得有所试,试有所悟”,令大学生通过完整的职业生涯计划,认清自身的能力水平。表2是对某高校中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未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7]。
表2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结果
根据表2中的调查结果可知,在同专业的学生中,虽然制度计划就业人数比未制定计划的学生同专业岗位就业人数多了736人,但其余学生均在非专业岗位找到了工作;而未制定计划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非专业岗位就业人数,只有制定计划的大学生就业人数的一半。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计划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够增加就业机会。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极多,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条件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树立就业观念、指导就业方向以及提高就业水平,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