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0-07-30 14:05李静静
工业设计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李静静

摘要:《立体构成》作为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以材料和视觉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与法则培养学生立体空间造型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文章对当今时代高职院校教育中《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现状展开分析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立体构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6-0056-02

过去,我国的美术教育和相关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是以平面的绘画技法基础、图形表达基础、工艺美术创作为主展开的教学模式,但是自从我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入《立体构成》这门学科之后,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美术教育和相关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变成绘画基础教学、三大构成、艺术作品创作这一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界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不同以往,及时调整课程教学策略和创新性教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尤其对于高职院校中《立体构成》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更为重要。

1高职院校《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缺乏联系性

立体构成是一门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学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更加重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和普遍性,但是设计学科种类和方向多元化并且分类细致,不同专业的要求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目前,高职院校《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还是处于一种教学模式简单复制和刻板化的情况。尤其在《立体构成》的课程设计上,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对理论知识进行一个普遍化的堆砌,并没有结合不同设计专业进行有侧重点的融合教学。

1.2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依旧沿袭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从教师讲授、学生实践到作品展示等教学模式都体现出不同的存在问题。虽说也引入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方式,但也只是通过注入式教学方法将课程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过分追求现代教学的表面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特点。比如在给学生们讲述点、线、面的基础知识时,只是根据教材提示步骤来做练习,表面看似这样的教学是让学生进行了动手实践,但是不能真正的引导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反而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3教师自身能力有待提高

现高职院校的教师不管在知识理论上还是专业技能上无疑都是具有丰富且扎实的知识储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很多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停滞更新,用以往的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来传授知识,可能會导致课程评价标准不统一、课程内容主次不分等问题。尤其对于设计学科,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2高职院校《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种类也在不断的扩增。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需求,满足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立体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整个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开发性效应,对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作用,并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课程结构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功能位置。而目前高职院校《立体构成》课程还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缺少与专业联系性、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缺乏兴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重新审视《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提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改革尤为必要。

3高职院校《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中《立体构成》作为各个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也不同。在教学实践中,《立体构成》课程内容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和侧重点的课程设计。比如产品造型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程,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造型能力,以及为之后的专业课做好扎实的基础。因此在《立体构成》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增加与产品专业后期课程衔接的课题训练,来培养学生综合造型创造能力。例如:《立体构成》课程与《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结合,两个课程都是在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不同的是立体构成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审美能力和空间造型创造能力,可以是“有意义”或是“无意义”的,相对感性的创造。而《产品造型设计》是培养学生“有意义”的造型设计,即满足某种功能需求的空间造型设计,更为理性。所以在实际的课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课题设计来训练学生,如何从立体构成形式美法则上转到有意义的形态造型设计中,通过此课程设计,能让学生更好的实现课程的转化,增强与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融合性,从而更有利于后期课程的学习。

3.2实现《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统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应立足于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立体构成》课程属于设计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授课对象是大一的高职院校学生,这部分的学生对于空间造型的理解相对比较薄弱。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理论知识讲授与示范辅导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互动式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启发引导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相结合;延续传统教学中的讲述法,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实践与练习时间,结合“示范法”将知识点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选择国内外优秀案例,通过多媒体深入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应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3.2.1引入数字化教学

数字化立体构成教学是指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来完成造型设计的基础教学。它与《立体构成》课程的结合是一种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形式。具体是指在《立体构成》课程中,通过计算机相关软件将造型设计概念初步完成,之后再将3D打印教学引入课程体系中,来最终完成造型设计模型。不仅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对点、线、面、体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们打开创作思路,让他们可以多角度的去对立体作品进行更加大胆的创意设计和想象。通过数字化教学的结合、3D打印技术的引入、创新思维的开发使《立体构成》的教学呈现新的活力及更好的发展前景。

3.2.2重视材料的拓展训练

《立体构成》以力学为依据,是在一定的材料和视觉基础上培养学生立体空间的造型设计和思维能力的课程。如何恰当的选择材料,创造出理想的符合美的造型,在课程引导中至关重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材料的深入认识与应用,不仅要深入研究材料的形、色、质,同时也要对材料的柔韧性、加工工艺、承重能力以及视觉重量等进行反复试验。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程主题设计来训练学生,全面深入的认识材料特性。不同材料特性受力大小不同,同一种材料不同形态构成也会呈现不同的承受力。通过不同主题的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材料、结构的受力点、受力大小与受力方向等,深入理解材料的材性、型性和构性等受力规律。例如:选择同一种材料来表达不同的课程主题;或者同一课程主题用不同材料来表达;可以是情感的表达或重量的表达等。

3.3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在实践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设计学科,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素养和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高职院校《立体构成》课程中,教师作为一线人员,若想要把这门重要的设计基础课上好,务必在注重个人专业素养的同时,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探究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关注最新设计讯息与展览,了解专业发展动向,课程内容设计要符合后续课程及职业发展需求,从而促進《立体构成》教学的有效实施。

4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立体构成》的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全新视角来探索《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立体构成》课程现状分析,提出教学改革策略,使设计基础课程内容更加细分化的同时引入数字化教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加工方式及材料处理方式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有更大的帮助,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