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立德树人深入推行,如何将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劳育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教改教师需解决难题之一。其中,思维能力作为学生需具备的综合素养,亦需在教书育人进程中予以渗透,使学生思维活性更强,通过独立分析、自主思考,学习知识并掌握技能。文章通过探析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育路径,以期提高高中音乐立德树人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思维灵活性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探析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路径具有如下价值:第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将培育学生思维能力视为教育关键,调整音乐教育天平,使音乐教育活动更加以人为本;第二,积累音乐教育经验,多渠道探寻智育、德育、美育等教育交融对策,在此基础上调配音乐教育资源,继而提高高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然而,有些高中音乐教学因教师思想陈旧、育人模式僵化、教学研究滞后,无法有效培育学生思维灵活性,影响高中音乐教育改革成效。基于此,为助推高中音乐教学活动稳健发展,探析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现况
(一)思想陈旧
高中是学生继续求学的关键阶段,有些教师认为音乐并非高考内容,只需根据大纲完成高中阶段育人任务即可,不仅未能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情况,还轻视学生音乐学习感受,习惯从主观出发规设音乐教案,虽然能保障音乐教学目标顺利落实,但学生综合素养培育情况却差强人意,不利于教师培育学生思维灵活性。
(二)模式僵化
教学模式是知识输出渠道,若教学模式与学情不符,将出现降低育人有效性消极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明白教学模式改革并非终点,用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解决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育人难题,需将学情与教学模式关联在一起,然而部分高中音乐教师轻视学情,未能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无法发挥育人作用,影响学生思维灵活性培育成效。
(三)教研滞后
为贯彻立德树人高中音乐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反观教研历程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研成果转化效率较低,教研活动沦为形式,教研脱离实际,浪费教研资源;第二,教研目标不明,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未能凸显本校音乐教学特色,不利于校本化音乐教学活动科学发展。教研是弥补育人疏漏重要手段,若教研不当高中音乐教学还会维持现状,无法妥善培育学生思维灵活性。
二、 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关键
(一)解读新课标
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需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爱好,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重视个性发展,保障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助力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强调音乐实践重要性,使学生能理解多元文化,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其中,音乐审美、创新意识、文化理解均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思维灵活才能主动探究,将音乐之美、音乐创新、音乐文化与自身思想关联在一起,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目的。
(二)贯彻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全方位引领学生成长,使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得以优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可提高高中音乐教学实践综合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的情感表达”教学时,可为学生播放我国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如《北京的金山上》《我爱你中国》等,在明晰不同时期音乐风格基础上渗透爱国思想,并以“我爱祖国”为主题鼓励学生为熟悉的音乐旋律填词,将德育与美育关联在一起,使学生可在创新实践中增强思维灵活性,继而助力高中生在音乐课堂上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筛选育人立足点,打造高效课堂,充实教学内容,完成育人任务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探寻更多培育学生思维灵活性立足点。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与诗歌”教学时可率先引领学生欣赏电视剧《清平乐》中的插曲,主人公歌以咏志,将诗歌与音乐融合在一起表述自身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调动思维并发挥创造力,将自己喜爱的诗歌与音乐旋律融合在一起,通过艺术再创作培育学生思维灵活性,同时完成高中音乐育人任务。
三、 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原则
(一)以人为本
为使学生的思维可渗透在音乐世界中,教师需致力于打造学生喜爱、感到轻松、积极参与的高效讲堂,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以人为本原则,根据学情科学育人,保障音乐教学投其所好事半功倍。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与舞蹈”教学时,可为学生播放综艺节目《舞林大会》《舞动奇迹》《舞蹈风暴》优秀舞蹈视频集锦,舞种囊括现代舞、芭蕾、爵士舞、街舞等,在学生观看视频基础上引领学生围绕“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话题自由进行讨论,赋予学生思维延展空间,基于该话题并无标准答案,为此学生可激活思维各抒己见,继而培育学生思维灵活性。
(二)契合实际
教师在应用契合实际原则时需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教学内容契合实际。音乐教材编写具有滞后性,无法紧跟时代潮流,教师在输出育人资源时需关注其可适性,以“音乐与电影电视”为例,教师需选择具有代表性且与学生喜好、兴趣、审美相关的影视剧配乐加以赏析,如电影《后会无期》主题曲《平凡之路》等,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较为喜欢的影视剧配乐并说明原因,使学生音乐思维更加活跃;二是教学实践契合学情。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反馈是教师培养其思维灵活性的关键,教师需明晰学生音乐学习需求,同时根据学情教学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音乐作品时发现学生缺乏共鸣,教师此时需转变教学对策,让学生说出想要赏析的作品,利用多媒体设备及时给予播放,鼓励学生阐述喜爱音乐作品的理由,使学生可对音乐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思维灵活性。
(三)科学引导
虽然新时代教改关键是以学生为主,強调学生感受,重视学生个性化成长,但教学活动中教师仍需积极策划、即时互动、恰当引导、高效启发,使学生能够始终在音乐课堂上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不断成长。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与舞蹈”教学时可播放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跟随旋律摆动,必要时做出示范,有能力的学生还可根据音乐创编舞蹈,将音乐旋律、情感、节奏、强弱用舞蹈动作体现出来,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活性。
四、 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方略
(一)转变高中音乐教学思想
音乐是学生发现世界之美的一扇窗,是助推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不断发展的重要学科。为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教师需意识到音乐教改重要性,在音乐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继而有效转变高中音乐教学思想。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与舞蹈”教学时,可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创造力,搭配歌曲创编健美操、啦啦操、集体舞蹈,使学生可在听歌、跳舞过程中强身健体,将体育、美育关联在一起。其中,高中音乐教师引领学生根据歌曲设计舞蹈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过程。
(二)在教改背景下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模式
高中音乐教师需敢于尝试、关注学情、科学教改,使学生思维灵活性不断增强。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与电影电视”教学时可采用游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玩“听旋律猜歌名”游戏,待前奏放出后学生可立刻站起来抢答并正确说出歌名,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能在游戏中感到快乐,为教师引领学生赏析有关音乐作品铺平道路。再如,教师在进行“音乐与造型艺术”教学时可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为学生展示一组戏剧造型图片,而后播放相关音乐作品,鼓励学生思考造型与音乐作品的关联,其中学生解析二者关联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过程。为增强音乐教学参与感、趣味性,多思路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生活废物再现图片上的造型,同时需赋予造型美感,使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思维活性。高中音乐教师为充实教学内容,将更多学生喜爱且具有艺术性的音乐作品引入课程中,在学生兴趣爱好加持下赋予思维活性,教师可运用“互联网+”模式创编微课,立足网络筛选与高中音乐教学有关视频、图片、音频等资源,学生可运用碎片时间了解、学习、研究音乐,将音乐微课视为日常学习疲乏时的“舒压器”,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明晰音乐情感,继而在微课加持下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三)立足高中音乐教学实况提高教研有效性
首先,高中音乐教师需养成自省反思教改习惯,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育人问题,找准教研关键,设定教研课题,扩宽教研思路,通过教研解决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思维灵活性培育效果更优;其次,高中音乐教师需加强教研成果转化,充分运用教研资源,通过教研成果的高效利用使音乐教学活动得以与时俱进;最后,高中音乐教师需建立健全教研体系,组建教研小组,分享教研经验,通过合作互助完成教研任务,使高中音乐教师教研能力得以提高,继而发挥教研作用,达到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教育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题材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教学时发现信息化资源利用率较低,为此教师设计教研课题,如“视频资源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视频资料库,运用视频剪辑软件,在音乐教学中灵活予以应用,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关注音乐作品内涵,弥补音乐教学缺陷,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具有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贯彻立德树人,完成教改任务等积极意义,为此教师需转变高中音乐教学思想,在教改背景下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模式,立足高中音乐教学实况提高教研有效性,使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与时俱进,在培育学生思维灵活性同时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等素养,继而助推高中音乐教学活动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蓉.浅谈高中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速读(下旬),2018(6):211.
[2]罗小蓉.利用师生互动加强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性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43-44.
[3]史华.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科教文汇,2016(29):176,196.
[4]陈妤.高中生音乐感知特征与音乐教学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学,2019.
[5]张建敏.基于网络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王文英,甘肃省陇南市,甘肃省陇南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