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育理念的民办高校思政课改革

2020-07-30 07:30施春华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混合式思政课民办高校

施春华

摘 要:民办高校有其特殊的校情、师情、生情的实际状况,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思政课建设。立足现实,树立“大思政”理念,拓宽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建设,坚持“一个引领,三个渗透”。解决理论课教育与日常行为素质“两张皮”的问题,有效地促进学风和校风建设。基于混合式教育理念的方法论,构建多维立体式的思政课新模式,体现学习过程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成课程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混合式 ; 民办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5B-0021-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在“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基于混合式教育理念,针对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民办高校实际情况,构建新时期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模式,为民办高校思政课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方向,激活了其内在功效,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一、混合式教育理念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MOOC热潮的兴起,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受到在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欢迎,据调查,美、韩等国家的高校均已大量推广混合式教学 ,而我国很多高校也在逐步实践中,这是未来知识传播的必然趋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单指混合式学习一个方面,也不是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简单叠加,气本质在于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教与学的关系,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通过小组合作来实践项目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混合,通过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一体化课程设计,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状况

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办学时间短、办学经费来源于学费、学生生源基本是二三本、师资力量不足等共性问题。折射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面,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学生方面——学习动力不足,理想追求不高

2019年我校学工部调查报告显示:学生对国内外热点时事的态度与看法比较冷静,没有过激行为与言论,对与自身相关的行业热点与民生热点给予的关注度较高。可以说,学生们做到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关注国内外大事,又重视身边热点,表现出了较好的政治素养。但问题也很突出:一是40%的被调查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主动,懒散,仅不到两成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有非常明确的规划,近三成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未来很迷茫或者持无所谓的随意态度。二是我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与“浮躁不踏实,易受外界影响”。三是部分学生不知感恩,以自我为中心;不爱读书,缺少理想和信念等。

(二)学校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有限

由于民办高校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更加关注专业培养和就业问题。尽管十九大以来,思政课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以前,但仍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例如教学资源的供给、经费投入、师资数量和地位、教学成果评选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限制。这些都制约了思政课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效果的达成。

(三)师资方面——年轻化、数量少、教科研水平弱

很多民办高校成立时间不长,教师普遍年轻化,没有形成年龄和资历的梯队,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相比于公办高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任务普遍较重。

对民办高校特殊的生情、校情、师情的实际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有些问题是体制性问题,也有的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些问题不是短时间内马上就能解决改善的。对于现有状况,有针对性地、有成效地教学建设是民办高校思政课的良方。

三、民办高校思政课新模式构建

(一)立足现实,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

树立新的大思政观,拓宽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成长过程,要创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将学生思政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相互促进的一体化教育理念和体系。

同时基于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理想追求不高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一个引领,三个渗透”。首先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三个渗透是文化素质渗透,基础文明渗透,特色教育渗透(学校关注,如感恩、理想信仰等)。以此更好地解决理论课教学与日常行为素质“两张皮”的问题,实实在在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学生的获得感,有效地促进学风和校风建设。

(二)教学模式——課堂面授+实践项目+线上学习

立足学生现实,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构建理论与实践、项目与活动、课堂与MOOC、必修与选修、社团与素质基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等相结合的多维立体式的课程建设体系。

课堂教学是主战场,要做到“校本化和特色化”,以问题导向的专题式教学,案例引入、课堂讨论、学生项目等环节的设计,多维度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做中学的实践项目,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教师首先要设计详细规范的项目模板,要求学生组建团队—自主选题—社会实践—递交项目成果物,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文献、文案撰写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课程性质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项目,例如“行走课堂”的社会实践、经典阅读、微课微视频、用哲学原理解读身边事和纵论天下的PPT答辩等等。

线上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预习和补充,是当下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的必然趋势。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一体化设计、无缝衔接,促成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课程考核多维度,关注学习过程和态度能力

课程考核要多维度,注重学习过程,加大过程性考核比例,侧重考核学生素质能力和态度。考核形式可以采用试卷、实践报告、在线考试、项目成果、论文、答辩等形式,实现考核多样化、动态化、过程化,多角度考察学生理解、判断、分析、创新和实践等素质能力。

(四)基于“互联网+”,搭建理论课的线上学习资源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借助多方平台,延伸课堂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平台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借鉴党员正在学习的“学习强国”APP运行机制,APP的技术开发、日常维护可以完全由学生承担,教师参与策划和审核内容,提出要求即可。APP也可以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也可以作为IT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平台除了包括课程微视频,课程相关的书单、时政热点、前沿理论、名家经典等内容之外,优秀的学生实践项目作品也可供观看学习。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发电子爱国素质教育基地,增强思政课的学习吸引力。

(五)师资队伍多元化,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核心

思政课建设关键在“人”,有一支信仰坚定、业务素质过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所在。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态度。据调查,每年的学评教中,排在前10的教师一定有思政课教师,当然,评价差的也有思政课教师,由此推断,课程性质问题不是决定性因素,当然主讲教师个人素质和魅力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要多维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例如,任职资格制度的健全和严格执行,教师业务提升路径和考核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等。

同时,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数量达不到国家要求,打造以专职教师为主,少量兼职兼课教师为补充的多元化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解决教师短缺的有效途径。兼职兼课的遴选制度必须要健全,否则会极大削减教学效果。教学团队一定要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既减轻教师负担,又能确保教学质量。

(六)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

混合式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通过小组合作来实践项目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混合,开展“做中学、项目导向、一体化”设计的教育模式, 建设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项目内容,实现校内理论知识培养和校外实践的融合。校外基地可以多元化,可以是爱国教育基地、儿童村、养老院等公益组织,也可以是新型的创新创业基地和公司等。校内外合力促成培养目标的达成。

四、結束语

总之,民办高校的思政课一定要立足特殊的校情、师情、生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克服体制性的短板,挖掘新的模式,调动老师的潜能,走出一条有特色有实效的道路。

课题: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基于混合式教育理念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模式构建 L18DSZ031。

参考文献:

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1).

猜你喜欢
混合式思政课民办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混合式”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浅议“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物联网中MAC协议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