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卑是高职学生比较普遍的心态,自卑感的形成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的自卑感、有意无意的语言暴力、消极的社交态度等都会导致孩子心理自卑。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克服负面情绪,给孩子恰当的赞美,帮助孩子打造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使他们远离自卑。。
关键词:高职学生 自卑心态 父母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008-02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人在身体、精神、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个体对比时,如果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并在心理上认为自己低劣,就会产生自卑感。中国心理学家车文博认为,自卑感是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心理上的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如果沉溺其中,轻视与否定自己,会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活动的正常进行,给自己和身边的人造成很大困扰。
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自卑也是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高职学生的自卑感通常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周围的事物丧失热情,排斥甚至反感学校教育,与他人关系疏远等。自卑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左右着学生的情绪,制约着他们的未来和发展。
家庭环境是每个人受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教育最早的实施者,父母自身的生活态度、行事方式和对孩子的教养方法,都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自卑的种子往往是父母无意间播下的,如果听任这粒种子在孩子心中发芽长大,会成为他们一生前行的阻碍。
一、高职学生自卑心态的父母因素
1.把孩子当成“替身”的父母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总会有存在更大问题的父母。这类父母的内心潜藏着自卑,或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工作不顺心,或是觉得自身的能力、成就比不上别人,自己的人生已没有翻盘的指望,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常常活在失落、焦虑甚至恐惧之中: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从小就奔波于各种不同的兴趣班、补习班,也不管孩子是否情愿;不断强迫孩子学习,把督促孩子学习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父母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大量的金钱,以为能换得孩子代替他们去实现自己未能成就的人生,可事实上,物极必反。让孩子像车轮一样不停地旋转,只会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无休止的负担,是看不见光亮的深渊。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去实现一个与己无关的梦想,孩子无疑对学习不会有什么兴趣,更不会全力以赴,本该是孩子人生领跑者和助推者的父母,却把孩子当成了实现自己愿望的替代品。小时候在父母的指挥下无目的地打发时光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反抗、拒绝,产生厌学情绪;一旦摆脱了父母的管束,就完全放飞自我,彻底将学习抛之脑后。
2.父母无意识的“语言暴力”
大多数父母都认为行为上的伤害才会使孩子受伤,全然没有意识到语言暴力带来的伤害可能会是孩子一辈子的阴影。曾经和学生闲聊过这样一个问题:你的父母对你满意吗?学生们显得有些犹豫,但几乎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同时还表达了对自己父母的不满,“他们总是管这管那,唠叨个没完”“他们常常嘲笑我”。父母认为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在孩子眼里却成了唠叨和嘲笑他们的语言暴力,让他们迫切地想要逃离。在很多家庭里,孩子如果不能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或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就不可避免地招致不满和指责,有的父母甚至会由一件小事牵扯到其他方面,最终演变成对孩子的全盘否定。“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别的孩子能考那么高分数,你为什么考这么差”……,父母经常指责并质疑,孩子的自尊心会被挫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卑感慢慢滋生、蔓延,逐渐变得畏首畏尾,对很多事物失去尝试的兴趣和勇气。语言暴力的伤害表面是看不到任何痕迹的,父母也并不自知,但对孩子内心的刺激是巨大的,可能会使他们的性格及对外界的认知出现偏差,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对父母的话能听进去的越来越少,有些孩子干脆对父母的声音自动屏蔽,进而发展到对周围其他人的反应迟滞,甚至排斥、对抗。
3.父母消极的社交态度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一路走来,他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大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孩子进入学校就与他人形成社会关系,并且努力去找自己的社会位置。父母如果在社交生活中不积极,与他人关系疏远,不愿意关心或参与本职工作之外的活动,对同事不信任、工作上不合作,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逐渐被孤立,变得孤僻古怪和自卑;在这样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也会沿袭父母的样子,和同学老师交往时也带着较强的戒备和自卑。高职院校里有很多这样的“隐身学生”,他们专挑教室的后排或靠墙角的座位,不被关注的状态才让他们觉得安全;回答问题时局促不安、支支吾吾,担心回答错了被老师责怪、被同学嘲笑。班级或学校的集体活动,他们不愿主动参与,只想悄悄做个安静的旁观者,内心的自卑使他们成了社交场合里被遗忘的隐身人。
二、培养没有自卑感的孩子
1.坚持自己的初心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欲教子先正其身。”不少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慢慢遗忘了自己曾经的追求,把孩子培养成人、看着孩子成家立业,成了他们人生唯一的目标;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对孩子寄予厚望,却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当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时候,就把怨气撒到孩子身上:“自从有了你,我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把自己的不如意归结于孩子的存在,将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一生强行捆绑在一起,本来就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只有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別人。”认为自己的人生已成定局而放弃自我充实,不再与时俱进的父母,只会使自己的视野越来越窄,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即便孩子最终取得了期待中的成功,也无法弥补自己的空虚。父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镜子,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并且保有对知识的渴求,既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给了孩子积极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学习的热情。
2.克制负面的情绪
工作中碰到了不愉快的人或事,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又看到孩子的作业错误百出,怒火瞬间即被点燃,打骂孩子就在所难免。“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在孩子面前控制不好自己的负面情绪,随意对孩子发泄,会造成孩子自卑懦弱或者极度暴躁。在教学管理中,很多老师发现有些学生表面上看上去沉默、温顺,但一有契机,压抑的情绪就像一颗引爆的炸雷,表现出强烈的暴力倾向。父母当情绪要爆发的时候,应尽量避开现场,尝试放慢语速、降低声音,让自己镇定下来,即使是迫不得已的训斥,也尽量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突然爆发的怒火给孩子带来伤害。只有善于克制自己情绪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文雅、谦和、在不利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和自信的孩子。
3.给孩子适当的赞美
有一种学说叫“自我应验预言”,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期望,往往会成为被期望的人自我实现的预言。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赞美会作用到自我评价上,而良好的自我评价是改善自卑的有效途径。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父母,很难容忍孩子的错误与失败,总是批评和指责,给孩子传递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脑海中充斥的都是失败带来的自卑。生活在鼓励和赞美中的孩子才能学会自信。为父母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给他们创造发挥优势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和父母毫不吝啬的赞美,会激励孩子更加出色;即便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也不能横加指责,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细心呵护孩子尚且脆弱的自信。
4.助力孩子赢得朋友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带给孩子自信快乐,是孩子与外部缔结关系、了解和评价自我的途径之一。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和谐的关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人们都视哪吒为妖怪,躲他远远的,孩子们还往他身上砸东西。父亲李靖为了哪吒的生日宴,顶着世人的偏见,放下陈塘关总兵的身段,一家家去“求”大家来参加。正是父亲的助力,让哪吒摆脱了被误解和孤立的窘境,获得了最大的自信,奋起反抗,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热血宣言,成了解救百姓的大英雄。
三、结语
在人类所有的情绪中,自卑是最能将人击倒的,被自卑感纠缠的人,一生都会很灰暗,行为也可能因之而偏激。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父母要摆脱自己内心自卑感的羁绊,改变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让自信成为孩子人生的罗盘,引领他们活出远离自卑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全艳平.废名的童年际遇与自卑心理的形成[J].广州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龙芳.小学生自卑心理的疏导[J].小学教学参考,2011(11).
[3]崔薇.幼儿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丛,2017(7).
[4]胡聪.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7:12.
[5]张杏杏.高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3.
责任编辑:杨国栋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立項课题“高职‘潜能学生的心理诱因分析及对策研究”(2019SJB625)。
[作者简介]高永凤,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高职班级管理,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