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弱化的教学问题:作文“写什么”

2020-07-30 07:30蒋红森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对象作文生活

蒋红森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湖北中语专委会秘书长,湖北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出版专著《红森谈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参编人教社、中央教科所等中学语文教材多部,主编或执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综合阅读》《“教什么”的叩问——特别教例集》等教学用书50余部;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发表各类研究文章100余篇。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点领域之一。“写什么”“怎么写”是驱动学生完成作文过程的“两只轮子”。“怎么写”在作文教学中得到了重视,而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很少有所作为。其实,作文“写什么”很重要,指导学生认清、明确“写什么”,将有助于引导学生走出写作困境,也有助于确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站位。

一、“写什么”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有关中学生作文情况的调查,得出的三个结论印证了大家早已认同的三个事实:一是学生觉得作文“难写”,即面对作文题目时不清楚自己要“写什么”,甚至有过半学生认为自己作文写不好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教师认为作文“难教”,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写作教学“最没把握”的教师占53.76%,这也表明写作教学事实上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共同教学障碍区”;三是教师习惯于指导“怎么写”,教师做了大量的写作教学工作,而其中大部分的工作是在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法,有66.70%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作方法”做得比较扎实。

学生觉得“难写”,难就难在不知道该“写什么”;教师尽管认为作文“难教”,但在指导学生“怎么写”的问题上还是很自信的。这两个方面的事实揭示出写作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写作学习需求与教师的写作教学供给之间出现了错位,教师大量的“怎么写”的指导根本不可能满足学生“写什么”的需求。我们说写作教学效益低下,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其原因与这个“错位”大有关系。

看来,“写什么”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篇作文写什么?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写人,叙事,描景,状物,抒发情感,表达观点。”但这样的回答太简单,我们还要问:你写的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件如何曲折的事?你的这个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回答了这些问题还不够,我们还要追问:你想着重表现这个人的哪个或哪些方面?你想重点叙述这件事的哪些内容,或者你想通过这件事表现什么?你的这个观点“立”得住吗?这个观点对于读者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只有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学生自己的结论,“写什么”的问题才算得上得到基本解决。

确定“写什么”有一个过程。基于既有的某些生活场景或素材,学生需要回顾、梳理、选择,有的需要通过“再次进入场景”去深挖,去细化,有的需要“由物及象”去提炼,去升华,这是一个由芜杂过渡到有条理的过程、一个由混沌走向清晰的过程,也是一个由自然的生活者、不自觉的体验者逐步转变为生活观察者、理性思考者的过程。这个过程,关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习品位、认知状态。学生完成确定“写什么”的过程,既是对学生现有观察力、感受力、思想力的考量,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过程。

指导学生“写什么”的确不易。“写什么”涉及内容广,涉足空间大,思考视角多向,能力要求多维,又因为每个学生完成思考“写什么”的过程是唯一的,每个学生的“写什么”是独特的,学生的“写什么”彼此之间是不可复制和相互替代的;教师面对一群学生的“写什么”问题时,教师的单一供给很难与学生的多重需求完全对接,以至于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有关“写什么”的指导,总是显得空洞、空泛。相较于“写什么”,“怎么写”似乎有一套公式,有一系列成法,有许许多多普适性的可供学生选用的套路,于是,教师在有意无意之间将写作指导的重心放在“怎么写”上。当下写法指导大行其道的深层原因,大概如此。

铺天盖地的指导作文“怎么写”改变不了学生的写作困局。许多学生怀揣着大量的“怎么写”秘诀却仍困顿于“写什么”的焦虑中,他们不断重复的写作诉求仍然是“我知道作文要详写、略写、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但我不知道作文写什么呀!”学生的困惑再次证明:“写什么”是学生写作的“第一问题”、第一诉求。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

二、寫作指导应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写作对象

面对作文题目,学生不明白“写什么”是因为不清楚自己的写作对象。找不到自己的写作对象,不知道自己要写的对象在哪里,是学生难以动笔的原因;缺乏对写作对象的深度关注和细致体味,是学生作文写不好的原因。教师的写作指导应该帮助学生找到并审视自己的写作对象。

一般来说,一篇作文是要求写人还是写事,或是表达观点,确定这个层面的写作对象不难;这个人是谁,写一件或几件什么事,表达哪些观点,确定这个层面的写作对象也不太难。难的是,围绕这个人、这件事,学生的写作重点是什么;围绕这个观点,学生需要用哪些材料来支撑。因此,写作指导的重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写作对象,让自己的写作对象在心中“立起来”,进而能在笔下“画出来”。

审视写作对象,就是对写作中要表现的人物、事情、场景、事物、观点进行认真审察和分析,对作文中要呈现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拿捏和取舍。这是一个体验写作对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往往要引导学生“走近”人物,摄取人物的某些言行,感受人物的形象气息,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引导学生“亲历”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在“事件回放”中寻求细节,在细节中寻求具有表达价值的信息;要引导学生“进入”场景,观察场景的形态、色彩及其变化的过程,捕捉那些能够触动学生心弦的画面;要引导学生反复“掂量”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思考自己说服别人的理由有哪些,别人有可能反驳自己的理由又有哪些,并能从中寻找到恰当的表达内容……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写作对象,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亲历”“进入”“掂量”写作对象。

高效的作文指导不在于教师告诉学生一些什么方法,关键是要有恰当的办法引导学生“进入”体验自己写作对象的过程。

以一名教师的一堂“亲情”作文课为例。

作文指导内容:捕捉让自己感动的瞬间

作文指导环节:①以一组照片导入,要求学生说说照片中让自己感动的细节。②在纸上至少列出两个让自己感动的场景或人物,小組(4人小组)内说给对方听并请对方评价感动指数。③选定其中的一个场景或人物,然后列出某些细节并说说让你感动的理由(小组内交流,部分学生全班交流)。④基于某些场景或人物的一些细节拟出自己的作文题目,并列出尽量详细的写作提纲。⑤部分学生展示,师生评价,学生修正完善自己的写作提纲。

这节课的任务是帮学生找到并深度体味自己“感动的瞬间”。第②个环节是搜索“感动的瞬间”,从若干个“瞬间”中确定最感动的“一个”;第③个环节是“进入瞬间”,通过“列出某些细节”让学生自己“身临瞬间”,此时的“瞬间”是活的,是有血有肉的;第④⑤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跳出“瞬间”,以一个表达者的身份梳理、剪裁这个“瞬间”。这样的一堂课,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进入”“跳出”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断发现、体味、判断,“瞬间”由历史的画面逐步聚焦成特写镜头,由空泛模糊逐步具体清晰,每个学生分别找到并洞悉了属于自己的那个“瞬间”。

“没有被审视的世界对于个体而言是没有意义的。”(曹文轩语)为了让学生在动笔作文前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写作对象,我们的写作指导应该在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写作对象上下一番功夫。

三、写作指导要着力于为“写什么”夯实“底子”

审视写作对象是指导学生完成具体写作任务时的必要“抓手”。要提高学生可持续的写作执行力,还得引导学生夯实“写什么”的“底子”,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规律不只是技法层面的概括,更多的应该是认知层面的总结;不应是功利意识鲜明的所谓“捷径”“兵法”,而应该是基于写作规律的一些描述或分析。

比方说,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形成生活意识。生活是具体的,一日三餐、校内校外、喜怒哀乐等都是生活的常态。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中挖掘内涵,就是关注生活,就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关注生活”应有两个层面的认知行为:一是观察,有意识地、自然地“看到”“听到”,并形成习惯;二是内化,将“看到”“听到”的生活有选择地在内心“折腾一番”,从而生发出某种情绪或判断等。关注生活的过程是观察力、感受力、认知力形成的过程,关注生活的程度也意味着观察力、感受力、认知力的高度。

教师的写作指导应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认知力,需要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方法并让学生形成观察的习惯,需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路径并让学生养成思考的意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教师周密规划、长期坚持。学生的生活意识一旦被唤醒,也就意味着学生走上了可持续行进的写作之路,所谓“写什么”也就不再是问题。

我为谁写?写给谁看?这也是“写什么”应注意的问题。写作指导要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

学生错误地认为“老师是自己唯一的读者”,他们的一切写作行为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指定任务并获得教师的认可,于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就是教师所给的分数和评语,这似乎成了学生写作的唯一动力。其实,学生写作的成就感应来自他们心中的读者,这个心中的读者不是唯一、固定的。不同的作文,其读者对象也是不同的。写一篇记叙文,读者就是那些想听你叙述故事的人,你要想办法让读者弄清你要讲的故事,了解你描写的这个人;写一篇描景文,读者是那些想欣赏你看到的那些景色的人,你要让你的读者体会到景物的美;写一篇说明文,要让你的读者了解你要说明的对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写一篇说理文,要想办法让别人知道你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并能接受你的观点。

学生一旦有了读者意识,写作时就必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我所说的话是不是我最应该说的话;我所说的话能否让读者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有了这样的意识,学生写作时一开始考虑的,恐怕就不是“怎样让语言生动起来”等问题,而是“我应该选择写什么内容”“我该如何把话说清楚”等。倘如此,有关如何写作的思考就回归了本位,回归了真实。

“写什么”一直是学生的困惑,“写什么”一直是写作教学的“空档”。重视指导“写什么”,研究如何指导“写什么”,是写作教学绕不过的门槛,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责任。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对象作文生活
神秘来电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