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烨
笔者将洪镇涛先生创建的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提示、设问—阅读、思考—讨论、切磋—归纳、总结—练读、练写)应用到网络课堂情境中,构建了新的网络课堂教学结构,即“问题引导,环绕学习;导读牵引,阅读对话;线下思考,线上交流;答疑反馈,总结提升;语言积累,写作运用”,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训练。
一、问题引导,环绕学习
问题是引领学生开展在线学习的支架。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在《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习答疑中,笔者借助破题提出问题:课题中的“十六年前”是哪一年?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学生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脑海中便有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学习中,笔者考虑到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还会遇到一些疑问,如李大钊是谁?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搜集的资料回顾和分析,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结合课后习题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这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设置了一个问题:请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并想想那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学生找出文中的时间名词后,发现作者采用了倒叙手法。笔者再让学生思考倒叙的好处是什么,发现这种叙述的魅力并深度运用。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说说文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通过层层提问,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导读牵引,阅读对话
在线共读一本书时,教师做好整本书阅读的导读工作十分重要。笔者在引领学生阅读《小王子》时,提供了法文单词apprivoser,并给出“驯养”“驯服”“眷顾”“交给”几种翻译,请学生从小王子对玫瑰花的感情角度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此外,笔者还教给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和设计思维导图等读书方法,并组织学生开展“线上交流分享会”“创作荒岛三日谈”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线下思考,线上交流
网络学习是师生共同切磋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分享学习感悟的过程。六年级语文组开展了以抗疫为主题的项目式练笔:写给抗疫前线的各行各业人员的一封信、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一封信(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学生每隔一天写一封信,教师第二天组织学生直播分享。在学生的分享中,笔者印象极为深刻的是,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结合他们同时期正在阅读的《鲁滨孙漂流记》,引用到“若不是落到相反的境地,我们从来不明白自己真实的处境,若不是落到一无所有的地步,我们也从来不珍惜现在所享有的一切”,发出对疫情生活的感悟。筆者既惊喜又欣慰,因为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去阅读,在阅读中感悟现实生活,学会了感恩与珍惜。
四、答疑反馈,总结提升
网络课堂学习要及时巩固和检验学习效果,少不了线上检测环节。在线答疑时,笔者设置了5~10分钟的在线提问和在线抢答。为激起学生的在线参与热情,笔者当即念出答题者的网名进行表扬,并且增加截屏抽奖环节。问题抛出后,学生迅速作答。倒计时后,笔者会截屏并公布屏幕内出现的回答正确的学生名单。作为中奖者,他们可以获得奖品。
笔者所在班级,该环节主要分作业、在线听写和总结检测三步。每一节课中,笔者都会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相应的当堂作业。学生完成后,通过QQ群的作业功能拍照上传。笔者有条理地查阅学生的作业内容,“提交—批改—反馈指导—复批—再反馈”,轻而易举实现闭环管理。每节课中,笔者都会留5分钟让学生在线听写或者默写。批改后,笔者会在直播间及时登记情况,一次一反馈,一周一总结,并评选出一周之星。此外,根据学生一周所学内容,六年级组语文教师会集体编制一套检测题,每周五下午开展一周小测。
学生线上提交作业、听默写材料、检测试卷,教师及时给予积极中肯的评价。在学生自我学习并相互讨论、切磋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做适当补充,让学生在反复咀嚼中温故而知新。
五、语言积累,写作运用
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写作运用的源头活水。网络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课文片段,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行文脉络和情感抒发,以及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渲染的氛围等。比如《腊八粥》中关于美食的细腻描写,《匆匆》中语言的节奏美,《为人民服务》中关于生死的辩证认识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路径,都能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学习素材。
除了诵读积累,练笔运用也不可或缺。笔者让学生结合疫情期间看到或听到的感人故事,或者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创作疫情三封信。借助学生同期阅读的《鲁滨孙漂流记》,让学生抓住小说三要素,创作《荒岛三日谈》。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围绕“好好告别”“面对改变”“迎接未来”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练写活动。比如,笔者以阅读科幻小说《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写校园纪实故事《我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唤醒学生对美好的校园生活的回忆。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