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田田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二院骨伤科,山东 泰安 271000)
静脉药物治疗是在医疗活动中一种较常见的有创操作,该操作在疾病的诊治、营养的补给同时也会对外周血管带来一定程度的损伤。静脉炎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据调查,静脉炎的发生率为30%~70%[1],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沿静脉走行的红色条纹状,可见局部红肿,伴疼痛症状,甚至会出现硬结改变[2]。静脉炎发生后,会对患者自身带来身心影响,加重其身体痛苦,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同时对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骨伤科骨折病人术前消肿应用的容易引起脉管炎的药物主要为20%甘露醇及七叶皂苷钠[3],拟为预防骨伤科脉管炎患者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现将我科应用黄玉酊预防脉管炎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212例患者中均为骨折病人,男性115例,女性97例,年龄15岁~78岁;平均39.68±2.57岁;上肢骨折87例,下肢骨折120例,腰椎骨折5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其中黄玉酊组103例,常规对照109组。两组基本常规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1 黄玉酊制备工艺及处方
准确称取六味中药:生马钱子2 kg,黄连2 kg,生栀子0.5 kg,黄芩1 kg,丹参1.5 kg,冰片100 g粉碎成粗粉,用75%乙醇适量湿润0.5小时,装入铺有脱脂棉的渗滤筒中,密闭浸泡24小时,然后以每分钟3~5 ml速度开始渗滤,渗滤基本完成收集渗滤液约45000 ml时,压出渗滤桶中余存的药液与上述药液合并,然后加入75%乙醇调整使成50000 ml,混匀即得。
1.2.2 临床处理
所有患者均应用甘露醇和七叶皂苷钠消肿,黄玉酊组给予纱布外用10 ml黄玉酊湿敷静脉注射上肢血管,对照组应用纱布外用10 ml酒精湿敷,观察病人静脉注射药物后患者主观疼痛,血管红肿等硬结改变。
依据美国静脉输液的护理学会,把静脉炎划分4个级别[4]:0级,无明显症状;1级,针头穿刺区域发生红斑,同时或有疼痛感;2级,针头穿刺区域发生红斑,同时有疼痛感,可出现水肿现象;3级,针头穿刺区域可发生红斑,同时伴有疼痛感,形成条状痕/纹,可触及静脉条索;4级,针头穿刺的区域可发生红斑,同时可有疼痛感,并形成条状痕/纹[4]。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如下:Pearsonx2=16.31;γ=2;P=0.001;按α=0.025,检验水准拒绝H0,接受统计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黄玉酊组、对照程度按照静脉炎情况分为,两组统计数据,静脉炎分级例数,静脉炎出现的概率见表1。
张志鹏[5]等报道药物性脉管炎,严重者出现局部红肿疼痛,重者则出现局部皮肤发黑坏死,甚至深达肌层,出现溃口流脓。范爱莲[6]报道药物性脉管炎,会引起静脉周围硬结,严重者1月左右才能消退。李进进[7]报道药物性脉管炎出现在血管活性药物注射的过程中,提早进行中药干预可有效预防脉管炎发生。
表1 实验各组比较分析(n)
黄玉酊中主要药物为马钱子,味苦性大寒,善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中药志》谓其“散血热,消肿毒,治痈疽恶疮[8]”,且马钱子的药理成分是土的宁、马钱子碱等[9];马钱子碱和土的宁,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况,降低局部致痛化学因子的浓度,使疼痛得以缓解[10]。黄连为中药当中的大寒大苦之药,有燥湿泻火,燥湿解毒之功,为外科疗毒痈肿、湿疮痰痒的常用有效之品,药理成分主要为小檗碱(含量高达3.6%以上),其成药黄连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止泻药。药理研究证实,小檗碱对葡萄球菌等细菌等有强大抗菌作用,且有抗炎作用[11]和减少受损组织细胞渗出水肿的作用[12]。桅子中药中为大苦大寒的药物,其主要功效为清热泻火解毒,含有主要成分为桅子苷,其具有抗炎、解热、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13]。中药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及修复血管内皮的作用[14]。冰片中药具有提神醒脑,芳香开窍等作用,其药理研究具有抗细菌、真菌,消炎,镇痛等作用[15]。
当代医学静脉输液为主流的治疗方式,骨科术前术后肿胀为常见并发症,而静脉给予七叶皂苷钠及甘露醇为常规的消肿的方式,出现脉管炎在所难免,临床其他预防脉管炎的方式比较单一,比如喜辽妥,硫酸镁等药物[16],虽然有效,但治疗单一,中药黄玉酊为脉管炎的预防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然而,现阶段的黄玉酊湿敷还存在一些缺点,我院自制剂还在制备,临床应用例数不足,临床使用具有毒性,未能想出中和毒性的方法,应用起来只能采取湿敷的方式,很多方面有待改进。综上所述在预防脉管炎时应用黄玉酊湿敷有显著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