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娟
随着深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越发注重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小学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也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的着眼点。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朗读背诵中渗透德育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手段,是以声音为链接,用声音来入情,以声音求其义的一种教学手段。这是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优势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内涵,更能够体味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对课文的朗诵是小学生最开始接触的阅读活动。有相关研究指出,朗读这一行为并不是简单的将课文内容读出来,而是利用内部的语言,用自己的话对原文的句子、段落以及词语进行理解,通过这一行为促使学生将课文中的思想转变成为自己的思想。所以,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点,适时的将德育渗透在朗读之中。
例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我们爱你啊,中国》《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走,我们去植树》《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一系列现代诗歌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懂、读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指导朗读上要多下功夫,让学生不仅读美课文,更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保护环境、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和熏陶,让学生在朗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古诗词中的名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这些经典美文,争做优雅少年君子,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二、在生字生词中渗透德育
对于汉字的认识,小学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低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要认识一千六百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其中会写的要有八百个左右;第二个是中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要认识两千五百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其中会写的要有一千六百个左右;最后是高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要认识三千左右的汉字,会写的要有两千五百个字左右。教师可以将此作为切入点,在教导学生识字和写作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汉字的结构德渗透育,也可以将汉字字形与为人处世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对汉字进行具体分析,在讲解中加入育人教育,在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比如“憔悴”就是心焦了,心“快死”了;比如慎,就是如果有一颗认真的心就能够谨慎行事,同时,那颗心一旦放松、解放下来,导致不认真的态度就变成松懈的“懈”等。再如,在学习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几个成语时,为了加强学生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教师特意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释意。再者,许多地方认为乌鸦代表着灾难和不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乌鸦喜欢腐烂的尸体,教师可以这些不正确的看法进行正向引导,乌鸦消灭动物尸体能够对环境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是一种益鸟,让学生在懂得“乌鸦”这一词语认知的同时,还能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想法,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良好品德,在润物无声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在课堂氛围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具有爱玩的天性,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难以集中注意力。为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教师常常采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学生难以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学生较难感受到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内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例如,《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一课,文本的大概意思是一个父亲参与世界维和行动,在行动中牺牲之后,其孩子写给当时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在这封信的内容中,蕴含着孩子对世界和平、停止战争的迫切希望。课文内容相当感人,但是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平安幸福的年代,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未经历过战争,也感受不到战争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感受文中孩子的痛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部分有关战争的纪录片让学生进行观看和了解,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被纪录片中的画面震惊了,他们从纪录片的一幕幕中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随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仔细阅读课文,鼓励学生自由分享学习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明白和平年代的幸福,并促使学生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最后,再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升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走出文本,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在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中,涉及大量的人物形象,这部分人物形象,有着诸多的“人设”,不同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影响不同。好的人物形象就相当于一个榜样,促使学生进行模仿,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将其融入人物形象当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解,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促使学生发现人物形象的闪光点,从而不断鞭策自己,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挑选出适合的切入点,可以从激发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等方面入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搜索有关詹天佑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进行了解,学生就能够知晓詹天佑在帝国主义国家百般阻挠的情况之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从而促使学生对人物形象建立基本的了解和认知,明确“詹天佑”这个人物所具备的爱国主义精神。之后教师就可以渗透爱国教育,可播放天安门升国旗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国旗的肃重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培养爱国情怀。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了解清政府的相关事例,再引导学生将其与现在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正确认识过去,并在对比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的飞速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小学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其中的语言文字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不断挖掘教材文本的内在含义,从教学的各个方面传授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刘浩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