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与青海高职通识课堂融合之探析

2020-07-29 08:56刘晓伟
群文天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通识青海中华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以深厚的创造力产生和壮大了包括文学、艺术、天文等方面的累累文明硕果。这些文明果实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不断滋养后世文明的继续发展。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被不断挖掘和传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鼓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这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挖掘经典内涵、诵读经典文献的热潮。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号召通过朗诵、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挖掘、学习、传承中华经典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领悟传统文化理念、传承传统文明精神、发扬中华人文精神。

“中华经典诵读”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或学生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随着我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高职院校通识课程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翻新。在以中华经典诵读为载体之一的旨在提升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中,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展开素质教育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任务和意义

高职教育是在完成十二年的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印发,职业教育的蓝图逐渐清晰和完备,职业院校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教育教学的独特性而引发强烈关注。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大多处于青春期,人格形成不完备,对挖掘自身潜能积极性高。随着国家鼓励农民工、退伍军人等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高职院校学生的构成进一步复杂化,但总的说来,这些学生大多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实践精神突出、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和动手能力,又乐于展现自己。因此,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需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综合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基础。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注重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高校是意識形态争夺激烈的阵地,学生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仅影响着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关系着家庭的兴旺,甚至国家和民族的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思政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成为高职教育的新任务。通识教育涵盖面广泛,思想政治、语文、数学等都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们以其先天独特的优势对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义不容辞。它们可以凭借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魅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作为通识教育的重点,中华经典诵读的古典文献、经典诗文,都带着我国古代先哲的智慧。在诵读过程中,让高职学生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进而将爱国情思深深植根于他们心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注重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基本任务。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和根性,语言可以将民族和国家的、历史的、具体的文化世界转化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成为一种有意识的生命产物。民族语言的缺失和破损必然引起民族根性的破坏。通识教育的展开就是在传承国家语言文化,使民族根性得以延续。随着高职教育理论的发展完善,高职通识教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断提高。譬如,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的高职语文教材大多分为三个模块:文学赏析模块、应用文写作模块、口语表达模块。这三个模块分别以读、写、说三个方面为突破口,综合思与悟,鼓励学生阅读与表达,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在高职语文教材中,各个教材都注重对古典文献的选择和讲授,如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及现当代文学名家的作品,这在无意中营造了学习经典、朗诵经典、运用经典的氛围,完成了高职院校语文课堂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任务。

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这种状态下,对于传统经典的常读常新,时时在高职院校学生中间唤起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有助于国家主体意识形态的流行和交融。并且,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结合青海当地文化、多民族文化重新演绎,二者都可以重新获得生命力。

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对青海高职院校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经典灿若星河。《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指出,中华经典诵读以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演绎先秦诸子散文、诗词歌赋、蒙学教材等中国优秀文化典籍。在此基础上,各院校纷纷建立了“中华诵”“经典伴我成长”“最美诵读”等诵读品牌,并形成了长效机制。这一机制在青海各高职院校落地开花,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是“中华经典”的意义。作为中国漫长文明史的硕果,中华经典首先凝结着浓厚的民族意识,并进而成为了国家文化的象征。故此,中华经典通过诗化的语言成为中华民族民族意象和最真切的表达。中华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中华文化的精髓部分,它借助于经典的形式,将民族记忆的精华部分转换成恒定的存在。中华经典诵读是在高职院校学生中间检视、回顾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对于青海这样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地区,意义更加重大。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尽管对中华经典的深层意蕴不甚明了,但出于对民族记忆的回忆和对民族历史的向往,他们会不自觉地对经典产生迷恋。在学生阅读、诵读、理解过程中,中华经典借助学生得以流传并产生新的生命力。这些精华部分通过诵读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心灵内宇宙的完善,让学生从民族意识出发感受世界、体验世界,理解民族历史、表达自我意识,从而可以追问自身如何获得潜能的全面伸张,最终成为“整体而完善的人”。随着我国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重视和唤起,以加大传统文化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影响。安德烈·纪德说:“影响不创造任何东西,它只是唤醒。”对中华经典进行回顾、诵读,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是诵读的价值。诵读是一个多维、复杂的过程,是对中华经典的综合体验与表达。诵读指的是对中华经典进行朗读、吟诵、背诵、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展现,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诵读活动又增添了配乐、舞蹈等多种声色光影形式,从而更加丰富、立体、多维地展现了中华经典的内容。所以,诵读活动的进行,是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理解经典内容、浸润精彩人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自我风采和时代风貌的综合展现。首先,诵读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方式,是一个人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对于中华经典篇章的诵读,包括对基本字词的规范发音、正确的断字断句、个人态势语言的恰当辅助等多个层次,是一次对口语技能的综合检测。所以,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得到的训练是系统的、有效的,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不良的口语交际习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诵读活动可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据相关部门统计,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是因为文化基础差、高考失利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对自己进行过文化水平的否定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怀疑。而一次相对成功的诵读活动,可以极大地刺激高职院校学生的表现欲,寻得高度的自信心,从而建立起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在青海高职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据相当高的比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青海方言和藏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青海方言与标准普通话的发音与语法有较大的差距。长期浸染在这样的语言文化中,青海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遍较差。这为经典诵读的顺利展开带来了不便。青海高职院校由于处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受原始艺术影响较深,想象力丰富,感情细腻,对于经典诵读有独特的感知。这可以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加以利用和发扬。

三、青海高职院校中华经典诵读经验漫谈

青海地处偏远,文化相对闭塞,对于外界新鲜事物和思潮反应迟钝,但对于古典文化保持较好,而很多带有古风古味的风俗和民情往往是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青海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于青海本地,少量外省学生也集中来自于甘肃、西藏、新疆、广西等地区。他们思想意识偏传统,对于古代文化和当地文化认同较多。青海高职院校在多年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结合青海当地和学生实际,积累了较多和有效的经验,使得该活动的收益逐年递增。

对于中华经典进行诵读,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对于经典篇目的选择。中华经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学文本,其中凝结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和广大的阐释空间,对于文本的解读和对阐释空间的填充本身可以成为诵读活动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篇目選择加以指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篇目,使这些篇目对于社会主义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起到辅助作用。在进行诵读之前,教师一定要对经典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并且注重经典的文学价值和人类价值。另外,还要选择有节奏感、感情饱满的经典。诵读本身带有巨大的表演性质,在诵读的过程中,需要引起观众和听众的共情,将台上和台下共同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中,使得朗诵者和听众都能得到感情的宣泄、净化、陶冶。

其次,要结合青海的地区特色。青海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现存的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43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共生共存中结下了深厚的民族友谊。青海高职院校中,各民族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各民族文化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所以,在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可以对少数民族文化加以展现,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华经典的涵盖面是深广的,譬如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精髓往往是通过意象传达的。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恰当地展示意象,让学生通过对意象的演绎,深切体悟其中妙不可言的内涵。王廷相指出,“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学生在诵读时,将中国传统意象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在演绎经典时,还可以加入民族文化的内容,既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又可以使经典阐发出崭新的生命活力。譬如,在对经典名篇《春江花月夜》演绎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藏族的歌舞以及回族对于“月”意象的理解。这就使得古诗词在新的时代将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创造性完美结合,演绎出新的风采。

最后,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一般都处于20岁左右的年纪,其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外部事物都有好奇心。又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有一定的自卑感,对于经典没有系统和深入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多做尝试,对于学生喜爱的经典进行泛读、学生仿读,学生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熟悉文本、建立信心。学生学会基本的诵读之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及民族文化特色进行创造性诵读,使学生的诵读效果更上一层楼。此外,当代高职院校学生都在学习一定的技能、掌握一定的技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专业特色。譬如,在对《蒹葭》的演绎中,可以针对道路桥梁技术专业特征,演示与伊人的空间变化;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设计追求伊人的不同路径。这样就可以将专业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而且,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舞台展现的声光影色等多方面内容。

青海高职院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全国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一部分,它既有后者的共性,也具备自身独特的特点。但这项活动不是对经典的机械复(下转第72页)(上接第67页)述,而是在特定具体的审美理解中的再理解、再创造活动。故而,青海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时,一定要结合青海经济发展滞后、多民族多元发展的现状,以及青海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渴望外部世界的心理,教师在帮助学生选取符合实际的经典篇目时,鼓励学生能动地寻求经典意义、发展经典的阐释时空。

中华经典诵读作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和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还应顾及自身独特的教育目的,传承中华文化。中华经典诵读积淀着高职院校学生与中华经典的时空距离,要督促学生沿着文化历史的脚步接受和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在青海高职教育中,一定要结合青海地方文化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使学生在历史时空与当下情景的结合中,将自己的生命经历、生活情态投入到诵读活动中,使得中华经典诵读获得更高意义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安德烈·纪德,桂裕芳等译.文学上的影响.纪德文集文论卷[M].花城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教语用〔2018〕3号[A].2018-09-25.

[3]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4]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

-12-09.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A].2017-01-25.

本论文系青海省语委2020年度科研项目“中华经典诵读”与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研究(QHYW-K

Y2020-4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晓伟,女,河北邯郸人,文学硕士。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

猜你喜欢
通识青海中华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