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告诫自己,随时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态,尤其是清理一下功利之心。现代诗歌到底有没有标准,也许这本身是个伪命题。只要是有创新的、有意味的、语言简洁的、能够引起人阅读欲望的,基本可以算较好的诗歌了。好诗,是体式、情感、气韵的高度融合统一,表现优美,有情感,有思想,富有感染力。
我认为,观照现实是理所当然,但现实不一定是诙谐打趣的段子。“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对立统一仍需要辩证认识。并不是用口水话写诗、毫无遮掩地写身体器官、露骨地写性,就是普照大众的“下里巴人”。也绝不是组装一些辞藻意象,构成庞然大物的“四不像”,就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将更多精力用在自我修炼上。多把心情平和下来,感受生活。泥沙俱下,不进步自然就会落伍。学无止境,诗歌也跟随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变化,无论从形式和内容,或语言表达方式多方面有了新的特点。当我们鉴赏以写景、叙事、抒情为主的古典诗歌时,如果抓住诗歌“情境”这一核心的话,应该能够较好地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是文学的顶峰,也是文学的最高样式。”(艾青)优秀诗歌一定是长期努力学习、体验、积淀的必然。我曾暗示自己,只要坚持每天练习,在阅读别人的作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写作技巧与方法,一定会写出属于自己的佳作。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静止的眼光去看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写出有时代气息有新意的诗。
诗歌的情怀和格局还是要大点儿才好。作为诗人,敞开胸襟,扎根于生活,深入人民大众,身体力行地去体验,用心感悟,向下抵达才能引领灵魂向上升华。新时代需要更多的真正反映现实社会、反映人民的“大诗歌”,多好。笔者非常赞同李少君老师《“人民性”“主体性”问题的辩证思考》的观点,“诗人作为最敏感的群类,其主体性的走向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既有可能走向极端个人主义,充满精英的傲慢,也有可能逐渐视野开阔,丰富博大,走向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一个人民诗人。”
我提倡拿出真诚的态度,敬畏文字,敬畏活在字里行间的那些人和事物。所谓诗品见人品,诗外才是修煉诗歌品质的广阔道场。路还很长,需要花工夫去做的还有太多。
龙小龙:鲁迅文学院新时代诗歌高研班学员。作品见于《诗刊》《星星》《绿风》《散文诗》等。著有诗集《诗意的行走》、散文诗集《自然的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