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主题式探究课堂,师生共获德育体验

2020-07-29 12:40华涵姣黄芸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

华涵姣 黄芸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展德育的主阵地,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是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为了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可实施主题式探究教学。在主题式探究教学中,教学主题侧重生活,使学生在心动中激发情感;探究问题针对困惑,使学生在脑动中提升认知;活动设计关注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落实行为。

[关键词]主题式探究;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9-0039-03

孔子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养育德行是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第一追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双基要求”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现的是从“知识本位”的教育站位到“人的本位”的教育站位的转变。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旨在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德育课程,更应努力适应这一教育站位的转变。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应坚持正确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着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法治意识、国家认同的培养,以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主题式探究教学,以主题为中心,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桥梁,以探究为途径,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真知,培养学生善于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高情感认知、道德素养,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达成育人的宗旨。

相比较于新授课,九年级的复习课更具有挑战性,传统的第一轮复习是以教师、知识为主体,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强迫记忆。这种复习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疲惫不堪,课堂收效甚微。下面笔者结合全国人大会议来复习我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相关内容,谈谈在主题式探究课堂中如何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目标。

一、主题情景侧重生活,使学生在心动中激发情感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构建主题探究式的课堂,需要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坚持选用生活化的素材,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才能在心动中激发探索的欲望与情感。

1.讲好身边故事——基于生活经验

人物介绍:朱笑语,我校七年级17班的班长。她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在她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段经历,带给她成长,带给她收获。

日记一: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天气晴

今天我顺利通过了层层选拔,成为常州的三位小记者之一,将前往北京进行“两会”的采访。我的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因为,我从来没有了解过全国人大的知识,难度系数好高!

思考:请你结合以下有关全国人大的材料,为她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附】连线“两会”——全国人大各项议程

日记二: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天氣晴

通过学习,我对全国人大有了大致了解,不仅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还与新疆人大代表古丽努尔阿姨,一起促成了新疆与常州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今天我来到了新疆的麦盖提县,走进了他们的学校,一起听课学习,还做了国旗下讲话,特别自豪! 课余时间,我游览了县城,发现这里不太富裕,物质条件比不上常州,没有高楼大厦,主要交通工具是小三轮。

思考:这篇日记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附】连线扶贫

日记三: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天气晴

参加“两会”采访时,我看到人大代表们都很有责任心,能努力地为自己所在的地区想点子、提建议。采访回来后,我开始经常留意并思考身边的问题,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也开始参与少代会,提出自己的提案。

朱笑语妈妈的点评:“两会”打开了朱笑语了解国事的窗口,使她开始具备广阔视野、家国情怀和脚踏实地的服务精神。之后她又参加了常州市少代会、江苏省少代会,成了一名真代表。

思考:请结合本课内容及自己的感悟,谈谈你将如何成为“未来世界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校训)。

点评:本节课引用了我校朱笑语同学的三篇日记,将知识点自然串联、呈现,帮助学生较好地复习了相应的内容。日记一中由于主人公刚开始“不了解人大”,于是通过相关的时政资料来复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及人大代表的职权。从中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提升学生准确构建材料与知识点间联系的能力,使学生从材料信息中真切体会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促进“四个自信”的提升。

日记二中阐述了与新疆人大代表相识以及参与常州新疆“手拉手”活动的经历,帮助学生复习了经济层面的扶贫以及共享共富等相关内容。并且通过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我国贫困地区的状况,了解近几年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感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会党和国家在扶贫工作上所做出的努力,进而提升爱国爱党的情感。

日记三以榜样的力量升华学生情感,既是对书本相关知识的运用,又能使学生明确现在的责任使命,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公民意识,引领学生落实行动,促进知行合一。

在主题式探究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经验型生活资源。初中生愿意甚至喜欢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由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能提升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为此,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通过设计各种开放性的教学情景、对话和活动,使学生多进行经验、生活上的反思、分享与互动,并对学生的实践性经验进行提炼和整合,使之成为显性知识,引导学生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

2.讲好中国故事——基于时政热点

积极的思维和高昂的情绪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从而拉开课堂的活力序幕。

本课的导入引用了一段视频,介绍了一位特殊的人大代表——申纪兰。

2018年3月,申纪兰被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我国唯一连任一至十三届的人大代表,她被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活化石”。20世纪50年代,她因带领农村妇女劳动并提出“男女同工同酬”而名扬海内外。

通过新颖的素材,激起了学生对复习旧知的渴求。与时俱进,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区别于其他文化科目的一大特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在新闻时事与教材知识间寻找合理恰当的结合点,使这些鲜活的材料似源头活水般不断地流进课堂,成为教学永不枯竭的素材源泉。

二、探究问题注重思辨,使学生在脑动中提升认知

思辨能力,作为一种以独立思考精神为核心的能力,是人类精神创造和创新的基础,是人类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理性基础。

法律链接一:《宪法修正案》 第七节 监察委员会

第一百二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监察机关。

法律链接二:《监察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三条  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照本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以下称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监察法是反腐败国家立法,真正把所有公权力都关进制度的“笼子”。

有同学看了材料后说:“公民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发现公职人员有问题,到网上发个帖,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为什么还要成立监察委员会啊?”你想对他说什么?

点评:了解更多监察法、监察委的相关知识,理解国家这一新的举措的目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凸显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三者的关系;明确正确行使权利的途径,进一步完善政治部分知识点的复习。同时通过分组辩论,让学生学会与同伴进行交流,在辩论中相互启发、越辩越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

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是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价值追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价值引领,实施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网络和自媒体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初中生虽然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但与以前的学生相比,其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自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针对这一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我们要通过开放的辨析式学习过程,理性面对不同观点,让学生经历自主辨析、体验、感悟的过程,自主做出判断,实现价值引领真正入耳、入心、入行。

三、活动设计关注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落实行为

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实践才能为学生所真正接受。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把良好道德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片断:

师:朱笑语同学用她的行动在不断践行着我校的培养目标,即成为“未来世界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作为我校学子,从入学开始,就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现在,你即将毕业离开母校,三年的初中生活一定让你们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

思考:请结合本课内容及自己的感悟,谈谈你将如何成为“未来世界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答案不唯一)

师:人民代表大会貌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不管是朱笑语,还是向全国政协交过提案的省中、三中、华罗庚中学的学长们,都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亲近社会关心时政、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努力提升公民素养、勇于肩负历史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点评:结合学妹的例子和学校的育人目标,思考该如何成为“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既是对书本相关知识的运用,又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同时明确自身的责任使命,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公民意识。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求教师带着思想去教,教有思想的内容,培养有思想的学生。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知识体系并丰富学习经验,真正實现知、情、行的统一,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目标。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程
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相关体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论小组竞赛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效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德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