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依拉·依里木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 710119)
提要:通过分析新疆农村入户调查的微观数据,根据McFadden’s随机效用最大化模型和美国经济学家(Mayer)的啄食顺序理论(the pecking oder theory),对新型小农户家庭融资次序偏好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小农户对正规金融渠道的融资需求较大,亲友贷款和其他民间渠道贷款需求相对薄弱。户主技能水平、储蓄存款以及家庭经济决策十分显著地影响农户的融资偏好顺序,农户非农收入、户主年龄和家庭收入对农户融资偏好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以往借贷经历对农户融资渠道次序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新疆新型小农户实际融资路径遵循正规金融渠道、亲戚朋友等非正规渠道、自我积累的“倒啄食顺序”的偏好。基于经验研究,提出了金融改革政策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融资需求和渠道选择的差异性特征。
小农户是以家庭为基础的,集生产与消费于一体的农村社会微观经济主体[1]。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农户具有强烈的融资需求,借贷活动也日益频繁,他们是综合考虑自己的资源禀赋特征、预期收益和成本才做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为此可能会改变最初的融资渠道偏好。如今小农户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孕育和生成的母体,其融资行为的研究是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核心问题之一,脱离了行为主体的考察,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效果将会差强人意。我国根据家庭经营兼业的情况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农户兼业户、非农兼业户、非农生产经营户和非经营户,从农民收入的角度划分专业户、兼职农户和非农户[2]。纯农户进一步可细分为规模经营农户和小农户。本文将纯农户中的小农户根据新获得资源禀赋和增本领角度,“能耕能工懂技术”有发展潜力的小农户被称为新型小农户。
新疆贫困地区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多民族、边疆等多属性叠加地区,在新时代要建成“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社会,研究和探讨民族地区面向新型小农户融资的渠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等多重背景下,新疆经济飞速发展,2018年生产总值达到10 920.1亿元,同比增长7.6%,全年人均生产总值45 099元,比上年增长5.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30 775元、11 04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分别5.6%和6.5%。然而,受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系统性风险、金融体系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贫困及群体边缘化趋势自然存在。至2018年末新疆贫困发生率高达55%以上,全疆35个贫困县中南疆四地州就有27个县、1 962个深度贫困村、218.67万深度贫困人口,分别占全疆的74%、86%、83%。在新疆贫困地区金融体系不能及时、有效、全方位地为农村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而且农村中小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微型金融服务时间不长、经验不足且经营模式尚处于探索时期,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尚未形成合力,一直阻碍着地方金融改革的步伐,困扰地方农户收入增长。
一方面,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决策部署,完善现有的“三农”服务体系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国家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自从新疆经济会议召开以来,为了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新疆对农户进行职业技术培训,至2018年末全疆有286.31万农业经营户和592.70万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比例高达63%①,培养出一大批“能耕能工懂技术”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小农户。对内地省份来说,“半耕半工”的小农户经营是农业的突出特点,而对于新疆来说则不是。受民族文化、消费习惯、传统理念、语言文字障碍等因素制约,很难兼顾“半耕半工”。在此背景下,采用科学手段准确和深入地分析当地农户融资渠道意愿如何、有哪些因素促进和阻碍农户的贷款意愿融资渠道偏好决定因素等,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新型小农户融资意愿及次序偏好的影响因素,为政策部门和农村金融机构更加科学地进行决策提供符合实际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
另一方面,新时代农村金融的改革面临许多新问题,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结构不合理,农村金融机构包容性严重缺失,最为关键的是涉及“三农”的金融服务难以到位,影响区域经济平衡、包容、协调发展。由于南北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呈现出较大差异,农村金融融资体系不能及时有效、全方位地为农村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而且中小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微型金融服务时间不长、经验不足且经营模式尚处于探索时期,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未形成合力,一直未能有效满足广大农户的融资需求。加上农户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其融资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也有差别,很难从整体上对农户融资行为进行准确判断。因此,从新型小农户禀赋层面对其融资渠道次序偏好和路径选择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农户信贷约束一直以来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我国农贷市场上,农户主要通过正规金融或非正规金融获取资金,满足其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国内外学者对农户融资渠道意愿的研究格外重视,围绕融资渠道选择问题展开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融资渠道偏好描述的是农户是否愿意选择在农村区域经营多年的老牌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或农业银行)或选择非正规渠道获得贷款。融资渠道多元化主要是进一步细化融资渠道意愿,农户是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在各种融资渠道之间进行选择。目前,中国农户可选择的再融资渠道主要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正规金融,其中,农户频繁参与非正式借贷来满足资金需求(通常在60%~80%)②。学者们认为,由于政府对利率水平的控制,受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因素影响,信用社等正规机构在资金规模、资金用途等方面都很难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因而非正式渠道成为农户的重要资金来源。
首先,在农户的融资渠道研究方面,学者们运用意愿调查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已经发生的农户融资行为[3-8],普遍认为农户因受到正规金融的信贷约束而促使其转向非正规金融满足资金需求。不过,非正规金融主要满足农户的生存需求,尚不能满足农户的发展需求。
其次,关于农户融资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中国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下,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已有研究结果中融资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规模、劳动力比重、耕地面积等农户家庭资源禀赋,放宽市场准入,人力资本对农户创业决策的直接影响和联动影响[9],信息成本及利率水平也是农户选择非正规渠道融资的主要因素[10]。由此可见,农户融资渠道意愿的影响因素往往有很多种且很复杂。
最后,每个融资渠道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农户到底遵循什么融资顺序?当农户选择贷款时,会根据借贷用途来决定借贷渠道。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农户自身特征可能会造成其融资渠道选择上的“次序”的关键因素。Bell等[11]研究发现,利率因素使农户按照从正规金融机构到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顺序选择融资路径。国内学者依据农户已发生的融资行为,运用意愿调查方法,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得出农户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意愿上都更倾向于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12]。以往融资顺序的研究没有对某一类微观主体的定量分析。
现有研究成果探讨了农户融资渠道选择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重要的结论。然而,研究主要集中在一定因素对农户融资渠道选择的影响上,欠缺对这些因素的整体分析。此外,这些研究主要基于对经济较发达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而忽略了西部偏远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农户融资渠道选择的特殊性。鉴于此,本文试图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在国内外学者对农户融资渠道意愿及次序偏好研究的基础上,使用现阶段新疆新型小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从农户家庭初始禀赋状况深入分析农户借贷渠道次序偏好及决定因素,力求找到少数民农户融资次序的路径依赖,并展开规范的经验分析。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研究贫困地区农户融资渠道次序偏好,分析农户融资渠道的决定因素,对于满足农户资金需求、促进地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连片特困区本身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金融体系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其农业发展仍然缓慢,靠自身的积累无法满足资金的需求。本文使用的数据是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农户抽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整理而成的。调查区域位于新疆贫困地区,分别为喀什、阿图什、库尔勒、伊犁和吐鲁番等3个州、2个地区的14个乡,被调查农户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先后走访880户家庭,采访每一户花费一个多小时,收集入户调查问卷848份,其中实际有效问卷714份,具有融资行为的农户499户,所占比例为69.9%,这充分证明了被调查地区农户普遍存在融资行为。
Feder[13]指出,发展中国家二元金融结构决定正式借贷满足创业性融资需求但资金供给规模偏小,而非正式融资只满足消费性需求。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者,正规金融部门和非正规金融部门均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承担了重要的资金供给任务,但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前者主要满足农户生产投资的资金需求,对农户抵押、担保、期限都有严格要求;后者更多地服务于农户消费性资金短缺,且方便灵活。农户在面临不同的融资目的时,其选择的融资渠道也不相同。在被调查农户融资渠道意愿选择中,481户选择从农村信用社贷款,22户从其他银行贷款,171户则选择从亲戚好友借款,19户选择民间借贷。由此表明,66.7%的农户愿意选择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
对样本农户设计直接意愿调查,观察“扩大再生产或自主创业时资金来源”统计有效数据,回答“自有资金”的有119份,回答“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有349份,回答“亲友无息借款以及其他民间渠道”的有246份,分别占16.6%、48.8%和34.4%。从表1可以看出,新型小农户无论急需资金或者创业资金首选的融资渠道仍然是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也就是说,首先考虑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然后再通过亲友的无息贷款,其他民间渠道是不得已的选择(见表1)。
表1 样本农户的实际融资渠道分布
农户融资的需求动机总体上主要用于消费和投资。在自变量的选择上,通过调查问卷直接获得农户融资意愿的相关信息。据此,笔者考察小农户融资渠道时,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有“农信社或其他正规金融机构”,“亲友无息贷款或其他民间渠道”以及“自有资金”3种渠道。通过分析样本农户融资渠道意愿选择的结果,能够更好地理解农户融资渠道选择的先后顺序。本文首先对农户融资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然后对农户最愿意选择的融资渠道决定因素即四大类(农户自身特征、农户家庭资源禀赋、农户金融意识、地区特征)14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最后,对小农户融资顺序选择做出了解和判断。
(1)农户自身特征因素。这里使用家庭规模、劳动力数、户主年龄结构、户主受教育程度等变量。这些信息反映出家庭规模大,对资金需求更强烈,家庭劳动资源更加丰富,收入状况相对较好,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广泛。劳动力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户家庭偿还能力与收入水平。劳动力数较多的农户融资意愿较强烈,创造收入的可能性较大。样本户主平均年龄都在46岁左右,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户家庭的生产力和投资能力不断提高,此时,农户家庭人口增加,子女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和结婚阶段,老年人的赡养压力也开始加重。于此,农户的融资需求逐渐增加,更加愿意寻找各类融资渠道,遵守先内源后外源的融资顺序。户主文化程度高可以反映农户的生产和经营能力以及对金融知识的认知水平高,从而获取信息迅速,参与新型金融服务的积极性较高,对贷款投资收益的预期也相应较高,获得正规金融贷款和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就较大。马晓晴[14]的研究证明了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户融资渠道倾向的影响。本文在调查问卷中记录了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在实证分析中,户主的教育程度被作为家庭受教育水平的代理指标。在赋值时,较高数值代表较高的文化程度。
(2)家庭资源禀赋。通过家庭耕地面积、家庭总收入、家庭收入来源、农户的技能水平、银行存款、借贷用途、家庭经济决策可以观察农户的家庭经济能力。由于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农户经济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很难进行评估,只能通过个人和家庭资源禀赋等外在标准获取信息,如果农户的外在条件没有达标,就应优先考虑非正规金融来满足其融资需求。农户的收入水平高,表明其具有更高的偿还能力和更多的私人财产,于是更倾向于获得正规金融渠道的资金。农户家庭的实际耕地面积决定农户生产规模,规模越大自己需求也越大,融资可能性也就越大。同时,若借贷使用于生产性领域,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就越大。
(3)农户金融意识。这里使用农户以往借贷经历、利息承受能力、是否为信用社成员来确定农户参与的意愿和对金融机构的感知。这些因素促进农户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关系,从而能给自己带来最大便利。如果农户有借贷经历,那么他有意愿参与金融实践,并作为成员的同时了解相关金融知识。农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看法可能会影响农民对其渠道融资的意愿。因此,本文将农户的金融意识作为影响融资渠道意愿和农户融资顺序的一个重要变量。
(4)地区差异。南北疆的地区差异不仅由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所决定,而且是由各民族人文社会差异性决定的,一系列改革在新疆分地区进行,因此在研究农户的经济行为时,有必要考虑南北之间的差异。以上变量的定义、赋值和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农户由于受到信贷配给的限制,且中国农户家庭经济行为的假设并不能确定,影响农户急需资金和扩大再生产资金因素取决于多个潜在变量,有必要考虑不同类型融资渠道的融资偏好顺序,并对农户心中所想的融资顺序做出了解与判断,也为农户未来融资过程中已有借贷路径的依赖程度和趋向做出比较。根据提出的融资次序,在农业收入不能抵补生计成本时,先考虑增加非农收入,才寻求信贷支持。融资渠道方面先考虑救济性质的国家农贷,再寻找熟人借贷,连熟人信贷都借不到时,就只有民间借贷一条出路。小农家庭资金需求的非生产性则决定了中国农村信贷的互助性、友情性和高利贷性质。农户能不能用得起正规信贷的关键是要实现从生存性农户向经营性农户的转变,因此,本文基于新型小农户融资次序偏好问题进行研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根据McFadden’s随机效用最大化模型和美国经济学家(Mayer)的啄食顺序理论(the pecking oder theory),农户融资决策应该遵循理性人效用最大化准则,融资渠道表现出自我积累、非正式借贷渠道、信用合作社等其他正规渠道,最后是民间借贷这样一个融资渠道“啄食”的顺序。那么,现实中农户融资次序上表现如何?因此,本文选用将把农户融资渠道总体分为自身资本积累、通过熟人内源融资渠道、获得商业性金融组织的外源融资渠道3种,用横截面模型来判断回归结果自变量符号是否和啄食顺序理论的预期符号相一致,农户融资次序偏好决定因素是根据啄食顺序理论来选取的,因此采用了横截面模型。
农户作为决策主体,行为选择取决于多个潜变量,并且农户融资选择顺序是否存在排序关系并不明确,于是本研究设定共有3种选择:(1)自身资本积累,即农户自有资金能够保证创业或扩大再生产,则赋值Y1为1;(2)内源性融资,即从亲戚朋友、地下钱庄或高利贷者等其他私人融资渠道获得贷款弥补资金缺口,则赋值Y2为2;(3)外源融资,从农信社或其他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原本是农户创业时首先要考虑的融资渠道,但由于正规金融贷款的条件严格、交易成本高昂,农户很难从该渠道获得所需资金,则赋值Y3为3。
具体方程为:
Yi=β1X1+β2X2+…+β14X14+ε。
(1)
其中,Yi代表融资渠道偏好顺序(i=1,2,3)。
基于样本数据存在的异方差问题解决方法有多种,即稳健标准误差、广义最小二乘法以及加权最小二乘法,对于有序Logit回归模型,最好采用稳健标准误差回归来解决异方差问题。本文采用Stata软件首先进行稳健标准误差检验解决异方差问题,然后用Lasso回归模型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估计结果是有统计学意义的,采用有序Logit模型进行农户融资渠道次序偏好的决定因素所做的计量分析是可行的。模型的Pseudo R2=0.019 7;对数似然值(log likelihood)为-709.482 44,此值越小则模型的适应性越好;Wald chi2(3)统计检验量为21.58,对应概率Prob>chi2为0.000 1,此概率越接近0则说明模型的显著性越好。以上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能够达到分析目的。
融资渠道偏好顺序是由其背后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农业文化所决定的。从本土农耕文化的特征中可以看出,农户遇到困难,尽可能依靠自己力量去解决,然后从亲朋到邻里得到帮助,遇到更大的困难或集体性的困难,容易自发形成合作组织。通过这一逻辑就能清楚农户的融资次序:内部融资、熟人借贷、民间私人借贷、正规金融。基于样本数据,采用Stata软件。表3显示了以农户选择依赖于自身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为基准的融资次序偏好结果。
表3 新疆新型小农户融资次序偏好决定因素的实证结果
技术上验证农户融资决定因素是遵循静态权衡假设或是啄食顺序假设,我们验证特定参数或一些联合参数是否统计上显著和是否其符号和大小与某一特定假设相吻合。同时放入14个解释变量进入回归时,常常会遇到多重共线性问题,导致结果不准确,学术界常常采用岭回归和Lasso回归模型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根据本文情况,采用lasso回归模型筛掉多重共线性的变量。结果显示,当微调参数由大到小变化时,Lasso估计量也筛选出越来越多的变量进入模型。比如,当λ>102.843 77时,由于惩罚力度过大,所有变量的系数均为0;当λ=102.843 77时,常数项首先进入模型;而当λ降为93.707 41时,变量X5、X10进入模型,以此类推。整个解的路径(作为λ的函数),画出了不同变量回归系数的变化过程。其中,当λ=0时,不存在惩罚项,故此时Lasso等价于OLS。而当λ很大时,由于惩罚力度过大,所有变量系数均归于0。其中,除常数项外,只有3个变量的系数为非零,而其余变量的系数则为0。如果是非显著地不为0,笔者认为农户的融资决策遵循啄食顺序假设。
根据模型回归结果能够得出最终的回归方程:
yi=0.107 4X1+0.368 4X2+0.144 9X3+0.019 7X4+0.003 2X5+0.206 4X6+0.199 6X7+0.687 7X8+0.497 1X9+0.782 7X10+0.336 8X11+0.131 8X12+0.072 1X13+0.206 6X14+ε。
(2)
表3结果显示,户主技能水平、储蓄存款以及家庭经济决策影响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技能水平多样化的农户选择从事非农业生产,扩大再生产和投资意愿强烈,就会想办法得到资金,专业技能会提高农民农闲时节的务工机会,从而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同时户主专业技能能够增强农户的还贷能力。农户非农收入越高,储蓄存款越多,农户对正式渠道的偏好就越强。
户主年龄和家庭收入对农户融资渠道的选择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这表明随着户主年龄的增大,收入增加,消费结构比较稳定;但农户年龄越大面对风险的能力下降,不愿意冒投资风险,小农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思想仍然对农户融资渠道偏好存在着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量也较多。根据回归结果,多收入来源的家庭收入水平将会更高,农民越来越多选择从农村信用合作社筹集资金。家庭收入高更有可能被农村信用合作社评级和认证,这也增加了对正规金融渠道的偏好。
以往借贷经历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农户以往借贷经历对农户未来是否借贷产生了影响。这表明农户在过去发生借贷的频率和水平越高,在未来越有可能产生融资意愿。农户过去有借贷并且又有一定的借贷意愿,通过借贷农户收入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产生进一步投资和发展的意愿,说明其对农户融资渠道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户主技能水平、储蓄存款、家庭经济决策、户主年龄、家庭收入以及借贷经历比较显著的影响着农户融资渠道偏好。本研究调整后R2值较小,这说明决定农户融资次序偏好的因素比本文所研究的农户家庭资源禀赋以及个体特征因素更多、更复杂。另外,本文数据来自新疆偏远贫困地区的入户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进行搜集,样本量的选取影响到调整后的R2值也很正常。
通过对融资渠道概率进行均值化处理,得到各融资渠道选择的平均概率,在按照平均概率值的高低,将各融资渠道逐一排序。可以根据平均概率的大小判断农户优先偏好的融资渠道(见表4)。
表4 Ordered-logistic回归的次序融资结果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Mayer)的啄食顺序理论(the pecking oder theory)和我国农村厚重的农业文化决定的融资次序来看,农户遵守理性人效用最大化准则,融资渠道顺序上表现出更倾向于首先利用社会关系、自我积累、亲朋好友等非正规渠道融资、农信社等正规渠道,最后选择民间借贷。但是由表4可知,对于新疆地区农户来说,最愿意的融资渠道次序为外源融资(概率为50.7%),其次为内源融资(概率为37.1%),最后则是自我积累资金(概率为12.2%)。根据新疆地方农户的实际情况,最优的融资顺序应该为外源融资>内源融资>自我积累。因为实证结果所揭示出的融资顺序与“啄食顺序理论”相反,将它命名为“倒啄食顺序理论”。为什么是这样呢?合理的解释为:第一,在新疆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是小农家庭,没有内部积累,原始资金能力弱,亲朋好友经济状况处于同一层次,所以很难使用内源融资来扩大再生产。这说明农户家庭初始禀赋决定了农户对外来资金的依赖性,农户缺乏自我积累动力,农业的经济效益低,导致内部积累的欠缺,尤其是南疆,大部分农户没有内部积累,即便少数人有也只能维持生存,自身资金创造能力弱,无法将内源融资作为首选,农户的客观情况造成了必须要依赖和首选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首选农信社,而不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以,考虑新疆农户的融资顺序“啄食顺序理论”作为依据,“倒啄食顺序理论”反而是适合新疆农户融资顺序偏好的。第二,融资次序意愿选择行为的考察部分地验证了农户经济行为的基本假设问题。当前中国农户在扩大再生产等经济行为中仍然坚守“安全第一”原则,在获得外源贷款支持上,无论是以互助方式获得资金还是以正式借款渠道获得资金它们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进一步说明小农户经济行为观念的转变是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形式的关键。
不同融资渠道在不同地区的活跃程度及行为选择的研究对于促进农户信贷可得性、推进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农户入户调查的微观数据为基础,根据McFadden’s随机效用最大化模型和美国经济学家(Mayer)的啄食顺序理论(the pecking oder theory),检验新型小农户选择融资渠道的决定因素以及多种融资渠道共存时是否存在一定的融资次序偏好。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新疆小农户对正规金融渠道的融资需求较高,亲友贷款和其他非正规民间渠道的贷款需求则相对较低。第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户主技能水平、储蓄存款以及家庭经济决策十分显著地影响农户的融资偏好顺序;农户非农收入、户主年龄和家庭收入对农户融资偏好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以往借贷经历对农户融资渠道次序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第三,新疆小农户实际融资偏好遵循正规金融渠道、亲戚朋友等非正规渠道、自我积累的“倒啄食顺序理论”。第四,随着小农户技能的提高和家庭收入的增加,对正规金融信贷的需求日益强烈。这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和农村边缘客户的金融包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户的融资需求正规与非正规相互替代来满足,整体来看,相比发展哪一种融资渠道,开放农村信贷市场、增加农户获得信贷的渠道及机会更加重要。
注 释:
①上述相关数据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http://www.xjtj.gov.cn/tjfw/dh_tjgb/201803/t20180329_551491.html。
②见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0期;史清华、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山西745户农民家庭的借贷行为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霍学喜、屈小博.西部传统农业区域农户资金借贷需求与供给分析——对陕西渭北地区农户资金借贷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刘西川等.农户信贷市场的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替代还是互补[J].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