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套 王 英 俭 贺 晓 航
提 要: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我们党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从党的历史、企业经济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对国家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分析科技创新的要素结构,同时将组织力的逻辑结构和创新要素建立联系,提出以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使命任务牵引的国家科研院所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实践路径,可以进一步增强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和推进党建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这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方向。认真研究新时代国家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外延,梳理组织力与科技创新要素对应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探寻进一步提升的路径对策,既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推动党建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发挥党建引领创新、促进创新的必然要求。梳理现有文献可以发现,关于国家科研院所党组织的组织力研究相对匮乏,需要强化力量研究指导科技创新实践。本研究在管理学和政治学交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组织力的内在逻辑和国家科研院所创新要素进行联系分析,并结合中国科学院若干研究所实证,尝试提出提升国家科研院所提升组织力的实践路径。
近代以来,“组织力”主要是一个经济管理学概念,即对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内部资源进行规划、协调、分配、管理,从而提高生产率或工作效率的能力,研究较早的领域应该在经济学领域。19世纪90年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将组织作为与土地、劳动和资本并列的生产要素提出来,由此“组织和与之相关的组织力的概念,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①[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69-171页。。钱德勒使用组织能力这个中心分析概念,提出组织能力是企业及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和经济扩张的动力。②参见[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张逸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6页。
梳理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是组织力本质是作用力,由组织(领导)者综合协调组织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等主客观力量为达成组织战略意图而形成的行动力。二是组织力是多层次、多要素的能力集合(合力),是综合体系,不由单独的力或因素所决定,且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三是组织力是动态演进的,在不确定的环境条件下会产生组织能力与适应度的随机变异,这些变化将成为组织能力不断增强的动力源泉。
经济管理学从不同学科理解组织力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把握组织力的理论内涵和政策实践导向还需要在中国语境下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最早出现组织力的概念是在1929年2月《中央给润之玉阶两同志并转湘赣边特委的信》中。在革命战争年代,战斗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里将组织力和战斗力并列提出,组织力主要就是为了形成战斗力,组织力于党的重要性在建党早期就凸显出来。1929年4月,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再一次提到了组织力。他指出:“我党的战斗力组织力虽然弱到如中央所言,但在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形势之下,恢复一定很快。”③《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又再次提到:“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9页。毛泽东从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三个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方面提出了政治组织力概念。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激活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6页。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正式使用组织力概念,提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⑥《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进一步指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总体来看,可根据组织对象不同,将组织力可分为管理组织力和政治组织力两类。政治组织力是政治组织为实现其宗旨或组织意图的组织力,是具备一定的导向或引导作用的凝聚力、战斗力。政治组织力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有政治优势。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本质上属于政治组织力,但可以借助经济管理的相关解释作对比理解,明确组织力谁来做、做什么、有什么用和怎么提升,即组织力的本体、载体、功能与提升(见表1)。
表1 从管理学理解组织力的构成要素
可以看出,虽然党的文献已经明确提出组织力概念,但目前关于组织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考察“组织力”一词在党史上使用的渊源脉络可知,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组织力主要是指依托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及组织资源,为完成其所承担的职责使命任务或工作目标,而对党员群众进行宣传、引导、动员、影响的综合能力。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指其依托强大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对广大科研、管理、支撑人员进行引导、整合和动员的能力。对于科研院所来说,组织力就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对标,坚持价值引领、战略驱动和目标导向,凝练发展战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人才队伍,发挥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形成协同科技攻关的组织优势,解决“卡脖子”问题,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
中国科学院于2019年出台的《关于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研究所党建工作的通知》中,将组织力分解为政治引领力、组织推动力、文化凝聚力和自我革新力四个方面,并分别从推进党支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建立并推广联动共管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创新发展的良好文化、增强党员干部推动改革创新发展的能力等角度细化举措,拓展了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外延。
深入探析组织力的构成要素,对于精准制定提升组织力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上述分析表明,不论企业管理视角还是政治学语境,组织都是以一定权力为纽带、以一定资源分割和配置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联系的集合。组织的核心要素包括参与者、资源配置、目标追求及其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一个集合或集体。参与组织设计和运行的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合力,是一种能够相互凝聚的合力,渗透融合在一个组织里,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党组织,都是一个组织核心力量的呈现。
我们分析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构成要素可以借用力的分解角度去解释。从要素层面看,大方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组织建设方面的要素,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力、组织规范力、组织引领力、组织执行力,这些要素主要是面向组织内部成员而言的,可以统称为组织内向力;一类体现影响群众认可的要素,主要包括组织创新力、组织凝聚力、组织整合力、组织服务力,这些要素主要是面向组织外部群众而言的,可统称为组织外向力(见图1)。
图1 组织力的内向力和外向力
图2 科研院所创新要素构成图
从政党建设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庞大,其战略意图和使命任务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具有全方位领导功能。组织体系设置与国家体系、政府体系、社会组织体系、事业单位体系、公私企业体系等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发挥着强大的政党与行政的融合功能、社会组织管理职能。党政军民学,西东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需要通过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和9000多万名党员的不懈努力。
在2018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①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页。这一重要论述对深入理解组织力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支撑,启示可以将组织力要素分解为政治引领力、组织推动力、规范革新力、凝聚感召力,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1个全面”在思想理论层面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进行了定向,启示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强化政治功能。政治思想的统一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1个重点”启示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推动力和规范革新力。以国家科研院所党委为例,要发挥好党组织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有推动力、执行力,确保党中央的重要部署和工作在基层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指导、督促、联系基层党组织加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将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中的问题、建议向上反馈,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偏不倚地落实到基层工作之中,推动组织方式变革,为科研中心工作提供保障。“2个着力和1个坚持”就要求要形成强大的凝聚感召力。其中“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也是科研院所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党组织凝聚感召力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科研院所的基层党组织来说,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引导人才科技报国,创新为民,增强其政治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既得人才又得人心。
由此,结合科研院所党建和科研工作特点,可以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要素分解为政治引领力、组织推动力、规范革新力、凝聚感召力。为了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促进党建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这里将进一步探讨创新要素与组织力要素的逻辑对应关系,为下一步路径分析提供逻辑视角。
对于国家科研院所而言,肩负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重任,更加强调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平,强调战略目标和使命任务牵引,坚持重大问题导向。国家层面通过创新布局和重大项目部署,在若干区域内推进建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重大基础设施平台基地。如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推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优化重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在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过程中,持续优化创新布局,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和“四类机构”组建,包括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类机构组建,统筹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形成科技攻关的“拳头”力量,发挥四类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促进创新产出的视角,科研院所创新力的要素可以分解为创新战略、要素投入和创新生态、创新要素配置、外部环境和风险管理这几个方面。其中创新战略主要包括目标、布局、规划、定位;创新要素投入对科研院所来说主要包括人才、研发资金、项目,创新生态主要包括科学家精神、创新文化、学风等;创新要素配置主要包括协同创新、管理运行;外部环境与风险管理包括政策制度、经济形势、科技形势、风险控制。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进创新力提升和科研院所发展(见图2)。结合上文对组织力理论的溯源,组织力要素构成(见图3),再将创新力要素和组织力要素衔接,明确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逻辑(见图4)。
图3 科研院所组织力要素构成图
图4 国家科研院所创新要素与组织力要素逻辑互动
通过创新要素和组织力要素的逻辑对应,组织力要精准发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党建的深度融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政治引领力,强化对标对表,坚持目标导向,编制发展规划,保障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提升组织推动力,促进组织方式变革适应范式升级优化,发挥创新要素整体效应。以党组织的规范性建设为基础,提升规范革新力,不断自我优化,推动规范创新有序适应发展环境,以从严治党为抓手加强风险管理,为科研创新工作保驾护航。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增强凝聚感召力,促进创新文化建设,形成一流生态环境,发挥引领示范效应。
组织力强不强,体现在基层党组织就是组织性和纪律性强不强,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强不强,群众的口碑高不高,推动发展的效果好不好。基层党组织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堡垒。国家科研院所最大的特征就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发挥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科技报国,创新为民。国家科研院所提升组织力路径矩阵(见表2)。总结国家科研院所的党建工作经验,并以上述逻辑关系的对应为基础,从四个方面对组织力提升路径做出梳理。
表2 国家科研院所提升组织力路径矩阵
1.强化政治功能,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提升政治引领力。首先,政治把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引领。强化科研院所的责任使命,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智慧力量,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党建与科研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党委发挥把关定向作用,确保改革创新和关键举措正确方向。其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谋发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界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聚焦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科技创新战略研判,提出重大科学关键问题,抓住要点,制定研究所的发展规划。不断促进重大成果产出,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再者,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党委在决策前提出重要建议、把握方向和大局,决策中监督决策过程,支持行政班子形成共识,决策后组织宣传、形成合力,推动执行。党委充分发挥思想引领、把关定向、顶层设计作用,对改革及创新规划、干部人事和大额资金使用的重大事项进行反复讨论,党政班子围绕共同的目标,形成合力、达成共识,保证各项改革平稳推进。
2.加强党建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发挥制度和组织优势,促进资源转化升级,增强组织推动力。首先推进党政协同。发挥制度和组织优势,优化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转化升级,推动资源驱动向目标导向的转变。将党政配合的合力转化为党员干部和科研人员的内在认同,将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和制度完善与党员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强化班子整体功能,注重发挥各级党委在“三重一大”决策中的作用,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凝练学科优势,积极推动落实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其次,强化一岗双责。围绕科研院所布局,建设好各级基层党组织,配齐配强党组织班子,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党员队伍。推动人才培养稳定和引进资源配置等制度创新和机制优化凝聚共识。适应学科和创新团队建设需要,根据学科团队、重大项目组、重点实验室等组成情况,灵活设立基层党支部,把党的活动与科研人员的专业研究和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围绕目标融合、规划融合、力量融合、机制融合四个融合进行发力,保证科研攻关项目做到哪,党建工作跟到哪,为重大项目实施提供坚强保证。再者,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把党建考核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单位考核中,党委委员参与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兼职党组织书记的工作要纳入工作考核中。各级党组织书记参与部门决策和工作部署,与行政部门对接,增强推进中心工作的能力。
3.聚焦党委和支部建设要求,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规范革新力。首先,勇于自我革命。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教育为主线,突破发展惯性思维和思想惰性,推动路径依赖向主动作为,规范革新转变。注重制度文化保障和生态体系构造,强调充分协作、优势互补和创先争优的团队精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提升组织革新力,坚持党要管党,推动基层党建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其次,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一定程度存在的不规范不严肃现象,甚至还存在“浮在面上,停在纸上”“自我空转”等问题,擅于把握大局,抓住问题关键,关键抓问题解决。强化一把手责任,书记抓、抓书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重大攻坚科研项目,将支部建在实验室、建在项目组,激发党员们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凝聚和组织起团队,为重大科研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再者,推动规范创新。把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作为落实从严治党、推进支部自我革新的重要抓手,提标准、严要求,增强向心力。通过建立一套标准、量化的体系使基层党建工作要求具体、程序明确、格式清晰、信息完备,使基层党务工作者和广大党员能全面掌握工作要求,高效执行党规党纪,形成工作闭环。
4.营造发展环境,构建创新文化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感召力。首先,明晰发展战略指向,强化目标牵引。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引领作用,精心组织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推进学习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领导科技创新工作的能力。推动党员的教育学习,设计学习载体和平台,提升学习的覆盖密度,推动党员的学习教育,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党员在科研生产行为中超越功利的思想局限,升华工作行为动机,牢固树立奉献科技创新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实施党内培训工作方案,推进党内教育培训实现全覆盖和常态化。其次,建设创新生态与先进的文化,凝心聚力。营造学习创新的发展环境和组织活动方式,让科研人员在宽松的环境下“放心、安心、潜心”科研。学风研风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含糊和泡沫存在。要通过优良的党的作风引领学风建设,规范学风研风,引导科研人员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优良的学风要求,筑牢科学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基础,凝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动力。再者,加强人才工作。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国家科研院所的第一资源。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吸纳,制定落实好优秀科研骨干发展入党的举措。为人才做好服务保障,发挥人才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更加注重人才创新的能力和实绩贡献,不以资历、学历和论文论英雄,推动重大科研项目揭榜制,立下“军令状”,谁能干让谁干。注重人才梯次结构培育,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育,使得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人才能力提升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