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史料,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020-07-29 13:15:38杨毅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

杨毅

摘 要:融入家國情怀教育的初中历史课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对于深化教学目标、立体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 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035-00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具备广泛的情感认同,作为一种价值指向,更是树立民族自信、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维系。家国情怀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高度契合,将其纳入初中历史教学体系,助力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所谓家国情怀教育,是指对学习者有关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理想培养,在充分认识 “国”“家”关系的基础上,树立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高度自豪感和责任感。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初中生需要通过历史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与民族情神,不断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可见家国情怀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高度契合,而史料的巧妙运用恰好成为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与途径。

二、初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

(一)善用历史教材注入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以其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学科特质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阵地。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中可提炼出大量家国情怀的相关素材。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将家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家国同构”的文化结构,成为家国情怀的源头。汉代出土的素纱禅衣反映了当时丝织技术的发达,易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悲惨命运,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二)视频影像为重要辅佐

信息多媒体课堂,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教学资源,同时对加深学生知识记忆、增进历史理解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效果。在教学到近代史戊戌变法部分时,可引入《戊戌六君子》等影像资料,在影音交融的画面中感受风云动荡的中国,感受仁人志士的壮志豪情;学习到古代史有关建筑、文化和艺术等部分时,可引入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纪录片中的讲解与分析可使学生感受都江堰的运作效能,感受《清明上河图》绘制的高超技法——学生易于产生“立体化” 的记忆,在影像情境的渲染中,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及历史前行中的热血偾张。但教师宜对视频资料进行时长控制,以3分钟左右为宜,过长容易模糊教学重点,过短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三)巧用历史故事切入

以历史故事为切入点的教学讲述,需注意对历史情境的渲染,对故事细节感染力的把控。为使故事服务于课堂,对历史故事中的重点对白、情境和情节,应有所着重。如讲到辛亥革命部分时,可纳入林觉民《与妻书》的相关内容,利用这封信中所包含的小家与大家之间的对比与关联,学生自然感受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期,革命党人心目中对自由平等和对国家民族的期盼,从而深化家国情怀。

(四)历史图片的课堂呈现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课堂教学采用的图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历史遗迹类图片,如圆明园等图片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民族前行中的“伤疤”,帮助学生树立成长动力和民族责任心;二是对比图,如“黄海海战中的中日双方损失对比”,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所存在的差距,“国荣家荣”油然心头;三是流程图、进程图等,含有方向性、指向性,易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深化记忆,从而让个体对祖国历史、民族典故等拥有更为饱润的认知。

(五)以地方史内容贴近学生现实

地方史是国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史的区域化呈现。在讲东汉时可以利用安国的药王庙历史导入新课,安国药王庙,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庙中祭祀人物为汉武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邳彤,他为政清廉,精于医理,经常行医于民间,深得百姓拥戴,死后葬于安国南关。庙内有药王墓、十大名医像、药王正殿、寝殿等,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纪念古代医圣的古建筑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片故土上陌生而熟悉的历史,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地方史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的家国情怀教育可以从以下角度予以操作:第一,通过史料收集学习历史。建议这种史料收集除各种书本和网络资料,还可以在老人、纪念馆及各种传世的典籍资料中找寻,并以此实现相互补充。组织学生进行史料的收集,让学生主动去感受那种“物是人非”的触动。第二,以地方史开启伤痛教育,如“南京大屠杀”。南京是中国近代史上面积最大的一处疤痕,但当今日本仍有部分势力在抹杀这段历史。对于每一个肩负祖国未来建设的初中生而言,负重前行是最强大的资本积累,不忘却屈辱,方是激励自身成长。

(六)从历史文化遗迹中激发爱国情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也是提高历史素养的有效手段,学生对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较为欠缺,对历史事件很难理解,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培养学生形成客观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助力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如实验中学利用研学参观白银坨 白求恩遇难遗址,学生从图片和实物中了解到敌人的凶残和抗战的艰难,也触摸到自己的热血沸腾。在接触历史文化遗迹中感悟历史,从感悟历史中升腾起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

三、结论

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初中历史课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对于深化教学目标、立体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不能盲目寻求家国情怀与知识的融入,换言之教师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形式,刻意采用,否则为情怀而情怀的教学,长此以往不但无法打动学生,更会促使其产生“抗体”,对提高教学效果徒劳无益。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历史运用史料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90400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略谈“家国情怀”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