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摘 要:微课是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一种新颖方式,尽管目前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并不是很广泛,但它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值得我们去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微课的兴起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028-001
一、新课程改革与微课的兴起
在2012年到2013期间,教育部相继举办“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接下来各省也纷纷仿效,迅速在中国的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微课”热潮,不仅引起教育界众多专家和学者们的注意,也获得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微课的出现是教育系统在互联网+时代对教育信息化不断探索的突破。
与此同时,“新课改”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主要是指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单向传授知识的倾向,进而强调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进行教学技术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新课改要求的学生由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发展,积极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正因如此,微课与新课改的要求“一拍即合”,开始走进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视野。2011年,胡铁生率先将微课的概念引入到国内学术领域,开启了国内对微课进行研究的新纪元。随后,学者们开始不断地深化理论研究,将微课和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深入融合,把微课打造成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微课的主要形式是短小精悍的微型视频,在吸引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因而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新事物,微课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对教师的再学习也有很好的提升。
二、微课对教师成长的促进
微课对教师的成长以及平时的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改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与教师的良性互动。微课不仅可以用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也适合教师和教师之间优秀经验的传递。微课不仅适用于校本研讨活动,还能运用于网络教研和跨区域的听课和评课议课。这将完全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和教研方式。在很多中小学都有一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不仅教学经验丰富,对自己所教学科也有一些独特的理解和见解,值得年轻教师去学习、去传承。但如何让这些优秀教师来引导青年教师?微课的出现让我们在技术上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把这些优秀教师上的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完整地录制下来,然后运用技术手段把這些课程予以剪辑,保留其中最精髓的部分,如“课堂导入部分”“习题见解方面”“知识点的讲解”“练习指导当面”“课堂小结方面”“课堂动态生成,老师的应急处理方面”等等,把它们制成5-10分钟的微课视频片段。这样十分便于传播。通过观看这些微视频,青年教师可以学到前辈的优秀经验,从而实现自我业务能力的提升。
2.教师内功的成长。年轻教师要想迅速成长成为优秀教师,需要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打磨自己的课程。微课出现之前,年轻教师只能在心里对自己的课进行试讲,一边熟悉教学内容,一边反复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但这种形式的课程教师自己很难看到自己的上课情形。微课出现之后,年轻教师可以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更为直观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真实地看到自己上课的情况,从课堂引入到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思考自己是否有错误,是否有知识点的遗漏,语言是否简洁。这些问题是在传统试讲中不能观察到的。不仅如此,根据高标准制作好的微课,还能重复使用,惠己及人,所以这样看来,优质的微课还能减轻老师以后的工作量。
三、微课对学生学习的促进
引入微课教学,对学生而言也有很多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升知识的记忆效果。教育心理学表明:在相同的一节课上,学习者之前和之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之间会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而这种干扰现象会导致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遗忘。如果是之前所接受的信息干扰了后面接受的信息,从而导致之后所接受的信息知识被遗忘的,心理学上称之为“前摄抑制”;反之如果是后面接受到的信息干扰了之前所接受到的信息,从而造成前面所接受的信息被遗忘,则称之为“后摄抑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45分钟的课堂上所要包含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时长仅为10分钟左右的微课,信息量越大,这些信息之间所发生的“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可能性越高。而微课一般只有10分钟,降之与传统课堂穿插使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节奏,而且由于微课时间短,仅仅只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地讲解,内容上比较精练,这在最大程度上能避免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知识经验之间引起的相互干扰现象,也能确保传统课堂上,由于传递了较多的信息而造成的不同知识点之间造成的“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2.提升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学生自发的、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督和调节,从而控制自己的学习动机、认知和行为,直至完成学习过程。
3.提升学生的注意力的持续性。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动机,能增强学习者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和效率。学生之所以能够进行有效学习,关键就在于他们能够对外部的刺激信息产生持续的有意注意。微课兴起后,有助于将注意持续地集中于刺激信息的关键部分。微课有利于将无关视觉刺激排除,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学生能注意并自我选取这些刺激信息中的一部分作为进一步加工和处理的对象。另外,从注意的持续性方面分析的话,人的注意力的集中是有时间的限制的,并不是可以持续不间断地保持着,并且由于个体的不同,每个个体所具备的注意持续时间也不相同。
微课是一种新事物,它的发展和效果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成熟。必须说明的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微课暂时是无法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而未来是否能发展成为主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