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芳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幼儿处于接触和认识世界的初始阶段,该时期形成的体验、感受,将深深地留在他们的心底,对其未来的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在幼儿园活动中,实施品德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会影响到他们长大后的性格与品行的养成。反之,如果教师、家长不重视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幼儿就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管教更加困难。因此,有必要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从小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为他们未来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一日常规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内容比较琐碎,有吃饭、喝水、午睡、上厕所等。这些生活细节是渗透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比如在喝水的时候,教师要求幼儿不能像漱口一样玩耍,不能喝了之后又吐出来,也不应一口喝太多,应当安静、小口地喝水;在吃饭的时候,不能挑食,不能把食物当成玩具,不能抢他人的食物;在午睡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能故意制造噪音,影响其他小伙伴睡觉;在上厕所的时候,要自觉进行排队,不嬉戏打闹,按照要求把手洗干净,不能把水洒在别人身上等。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自觉遵守幼儿园生活的秩序,在自己健康成长的同时,不干扰、伤害他人,形成文明规范的活动环境。
幼儿的语言思维水平较低,在品德教育中,理论灌输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幼儿习惯模仿大人,幼儿教师的言行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教给幼儿什么,教师必须要先具备什么。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形成积极的影响。幼儿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所以教育者需要将品德教育融入日常活动中,构建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提升幼儿品德修养。
二、构建家园共育品德教育体系
幼儿对于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家庭令他们感到放松,而父母对他们的印象很深刻。如果家长疏忽了自己的言行举止,幼儿就可能逐渐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因此,幼儿园要做好与家庭的沟通工作,在品德教育上达成一致,形成完整的家园共育体系,避免双方教育内容、目标不相符,导致幼儿出现困惑。家园共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双方都具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家长要将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而教师也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以实现幼儿发展信息的共享,避免品德教育中出现疏漏。
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如果双方在教育上存在矛盾与冲突,就会导致教育效果削弱。比如教师在幼儿园中教导孩子要自立自强,热爱劳动,但父母在家庭中却经常推脱家务劳动;教师在幼儿园中鼓励孩子热爱读书,而父母却把空余时间都花在看电视、玩手机上。这会导致幼儿对教师的教导产生疑惑,转而模仿父母的行为习惯。因此,家园之间有必要做好沟通工作,在品德教育上形成合力。家长要重视自身言行、家庭环境对幼儿思想道德上的影响,充分发挥作为父母的表率作用,不能过于溺爱孩子,包庇孩子的错误,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效果。
三、遵循幼儿特点落实因材施教
在教育领域,因材施教一直是一个重要理念,这一思想也适用于幼儿的品德教育。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与思维方式不同,在品德教育中的发展需求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了解分析每个幼儿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有的放矢地实施品德教育。比如班中一个小男孩,平时比较调皮好动,喜欢通过不听话、捣乱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关注,他总是不好好午睡,还喜欢制造一些噪音,影响了其他幼儿的休息。教师可对他说:“你最近表现很好,进步了很多啊,如果你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安静地睡觉,老师会更喜欢你呢!”希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幼儿,往往存在積极进取的心理,教师可用激励的方式来引导他们,鼓励他们来完成某些任务或目标。教师要善于观察,通过幼儿的日常表现,分析他们的发展需求,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阶段,品德教育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教师应当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只关注幼儿智力上的发展,更要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品德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当中,加强构建家园共育体系,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以此来落实品德教育的要求,彰显幼儿园教育的价值,为幼儿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