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
关键词:高校;女性辅导员;职业发展
辅导员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政教育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近年来,随着辅导员队伍的扩大,女性辅导员的人数自然而然会相应增加。当前,在我国十余万辅导员队伍中,女性辅导员的比例是要显著高于男性辅导员的。女性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她们的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分析女性辅导员的优势、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为该群体的职业发展建言献策,有利于调动该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
由于男女性别不同,造就了独有的差异,而学生工作的特点与女性的某些特质较为契合,因而女性辅导员拥有男性辅导员所不具备的某些特点和优势。
(一) 女性的个性特质
提到女性,人们脑海中蹦出来的词语便是“温柔”“细腻”,诚然,也有细心的男性辅导员,但是本文只就不同性别辅导员的整体特征进行讨论。中央与教育部有关文件虽然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也是教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群体的工作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党团课,堪称学生工作中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面对这样的情况,女性辅导员的优势凸显,她们个性中的细腻、温柔、感性便有了“用武之地”。在工作中的具体表为事无巨细,做事细致而准确,力求面面俱到,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显得更有耐心,做学生工作往往会不厌其烦。此外,女性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更为敏感,对于学生情绪、心态的变化反馈会更加及时,而非男辅导员那样“大大咧咧”。同时,女性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更加丰富。
(二) 独特的母性光辉
许多高校女性辅导员已身为人母,区别于一般母亲,该群体不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不仅是育儿,在学生培育方面也相当有经验,优势明显。常言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闪耀着母性光辉的女性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会有一种坚韧的品格,往往会将高校學生“视为己出”,在学生身上投入的时间精力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子女的投入。这种母亲才有的无私精神,时常在学生工作中得到体现,在许多学生心里,女性辅导员就像“大姐姐”“好妈妈”。女性辅导员的母性光辉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推动了学生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 稳定的心态与态度
多数女性都存在追求稳定的心态,加之女性的个性、心理特征适合教育行业,而辅导员这一工作具有相对稳定体面,过得去的薪资待遇,素质较高人群,相对单纯的环境等隐性或者显性的特征,是许多女性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大多数女性辅导员都在相应的岗位上找到了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同时,社会对于女性的经济要求不像男性那般严苛,这也增加了女性辅导员的工作粘性和稳定性。因此,高校女性辅导员的心态相对而言更加稳定,工作态度自然而然的更加敬业,稳定的态度和心态是学生工作有序进行的保证。
(四) 我国高等教育的客观事实
高校中女学生的数量高于男学生已经成为了近十年来的趋势,而这个趋势有扩大的倾向。高校女学生从高中繁重的学业中“解放”,憧憬恋爱与大学生活。然而,虽然二十岁左右的女性心理较为同龄男性成熟,但是在抗挫折能力方面不及男性,具体表现为情绪易波动、心理脆弱,易“走极端”。这些问题都需要倾诉,需要得到解决,而男性辅导员首先作为男性,一些问题和事情存在天然的不便;其次,男性的情感不如女性细腻,情绪表达能力也不如女性;再次,由于对情绪、情感变化的感知能力不如女性,所以在发现女学生存在的问题方面不及女性辅导员。而女性辅导员作为“过来人”,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开导,解决问题,女性的身份也便于开展工作。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经费支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成果斐然,女性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高校女性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水平还未达到既定的目标,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境。
(一) 女性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冲突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角色,角色需要有正确的定位,角色间有时因为胜任力问题会产生冲突,高校女性辅导员的角色冲突较为明显。女性辅导员在沟通、观察等方面明显强于男性,但是,部分女性辅导员未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对自己定位不明确,错误地认为自己应该是“全能”或者是“配角”。角色的冲突可分为角色内、角色间两种。高校女性辅导员角色内的冲突主要是期望与实践的矛盾。国家对辅导员的期望角色是“引路人”“贴心人”“疏导者”和“指导者”,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岗位的内涵和外延被不同程度地扩大,导致辅导员往往需要扮演期望角色以外的角色,如“保姆”“消防员”。这样复杂而又矛盾的角色,并非所有人都能游刃有余,尤其是女辅导员,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职业厌倦感会产生。角色间的冲突主要是家庭与社会角色的冲突,女性辅导员首先是女性,往往女性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养育子女、照顾老人等责任。高校学生工作繁琐,如果遇到校庆、运动会、文化节等活动,则会更加忙碌,若遇到突发情况,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赴事发地,长年累月的角色间冲突加剧了职业倦怠。
(二) 女性辅导员参政意识和素养不足
高校是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立场坚定人才的最重要场所,辅导员最初的设立就是为政治工作服务,思政工作也是当今辅导员重要的职责。由于女性个性原因,部分女性辅导员甘于庸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相较于男性辅导员弱。政治素养方面,部分女性辅导员不主动积极学习,不主动提升政治素养,觉得做好学生工作即可,殊不知,坚定的政治站位,优秀的政治素养是做好学生工作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如果想在职业发展上更进一步,参政意识与政治素养缺一不可,许多女性辅导员并非不优秀,并非缺乏能力。
(三) 女性辅导员思维方式因循守旧
高校女性辅导员对于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思政教育工作一般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但是,由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女孩子安稳就行”等观念的影响,加上部分女性辅导员存在依赖心理,并缺乏自信和竞争意识,安于现状。此外,女性辅导员,尤其是结婚生子的,常常家务缠身,并且要养老人小孩,这些活动导致她们产生倦怠感,丧失了上进的想法。在工作中,由于主客观原因,部分女性辅导员觉得不出错就行,对职业发展持“佛系”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于新方法、新技术、新思维,她们不主动学习接受,往往采用陈旧封闭的观念和方法。更有甚者,为了安稳,将职业发展的机会让给其他辅导员,自己注定选择与事业发展失之交臂。
(四) 女性辅导员转岗、升职难
高校女性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多样化,可读博后转为教学岗、科研岗,或者转向其他行政部门。但是,目前存在着女性辅导员转岗难的问题。首先,女性辅导员的家庭角色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处理完学生事务后,回家的时间又被家务琐事挤占,这使得她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去从事科研或者教学的岗位。其次,部分女性辅导员受陈旧观念影响较大,她们“以家庭为重”,把学校的工作当做领固定工资的来源,不愿意竞争,不想上进,对职业发展兴趣有所欠缺。再次,部分高校的有关部门在对女性辅导员的升迁进行考察时,并非只考虑量化标注,还把女性辅导员的家庭因素、生育因素考虑在内,主观上会降低对女性辅导员进行提拔的意愿。
(一)明确自身定位,增强主观能动性
高校女性辅导员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势所在,即细腻、感性、细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当今社会,崇尚的是终身学习,而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更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切勿“得过且过”,庸碌无为。高校女性辅导员应当科学合理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增强主观能动性,破除陈旧的观念,要相信“女性肯定能顶半边天”。正确看待角色冲突,提升自己的胜任力,处理好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树立竞争意识,要敢于竞争,勇于竞争,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此外,通过不断学习、锻炼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理论水平,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只有明确自身定位,树立坚定的信心,拥有积极的竞争意识,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来适应学校学生工作的新要求。俗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天天地进步,终会实现自身的职業梦想。
(二)男女平等,公平竞争
高校女性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一方面与她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是性别平等的体现,更是对女性人才的重视。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社会应该增加对她们的理解。首先,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文件,对高校女性辅导员的晋升比率加以规定,平衡男女性别比,并且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其次,高校应当根据女性辅导员的特点,后勤、教务、工委、人事处等部门加大对女性辅导员的关怀力度,多与其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愿望。具体而言,协调家庭关系,动员女性辅导员配偶分担家庭劳动;在转岗、评职称、升职的时候保护女性辅导员的权益。再次,社会舆论应当支持女性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而非用传统的理论禁锢思维,阻碍其进步。
(三)指导、协助女性辅导员职业规划
高校在女性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方面,可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采取不同方案,再根据大致地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步骤。针对因角色冲突产生的职业倦怠和心理问题,通过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进行疏导,或者集体培训等方式,缓解女性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化解角色冲突矛盾,提升其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同时,高校需要主动出击,在生活上关怀女性辅导员,为其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和舒适的环境。这样,女性辅导员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提升自己的学习、培训活动中。此外,发掘女性辅导员的潜能,对于能力突出的女性辅导员,应道着重培养,并加以资源倾斜。并且,要在女性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动态管理,防止“三分钟热度”,这样,她们的职业发展才能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巩惠玲,柏晴.关于高校女辅导员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叶柳.高校女性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教育探索,2014(10)
[3]黄文静.新时期高校女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