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芬
[摘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中,我们尝试依托正确理念和标准化工具,调适环境;通过开展问题导向的沉浸式教研,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立足课程审议与园本化改造,建设课程,并在挖掘生活价值与一体化建设中完善课程,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思考;实践
伴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下称“《指南》和《实施要求》)的深入实施,我区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我们从儿童需要出发,引导儿童主动学习,从教师需要出发,引导教师主动发展;以一日生活和游戏为关注重点,在走近、了解、研读、支持儿童的过程中,调试环境,局部改造现有课程;依托沉浸式研训,提高教师观察幼儿解读幼儿需要、科学评价、调整策略及开发、实施课程的意识和能力;让幼儿在实践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主动建构经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真正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课程游戏化精神。
一、依托正确理念与标准化工具,调适环境。
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环境对幼J儿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只有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对幼J园的环境进行积极有效的动态改造。
1.共同参与,创设环境
在过去的环境创设中,教师是环境设计与创设的主体,常常出现教师将自身的主观价值判断、喜好误认为是“幼儿喜欢的、幼儿需要的、对幼儿有用的”环境。现结合《指南》和《实施要求》,我们要树立“儿童成长的环境需要儿童参与的观念”,把与幼儿的对话作为环境创设、审议与优化的起点,变“教师中来”为“教师幼儿一起来”。尊重儿童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通过开展调查问卷、讨论、谈话等方式,听幼儿说说我们的环境中“有什么?应该有什么?还想要什么?怎样布局?如何摆放?可以怎样玩?”引导幼儿对原有环境进行评价,从游戏的内容、材料的选择、游戏的规则以及游戏的玩法等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通过观察获得的对幼儿已有经验、需求和兴趣点的判断,形成环境优化与调整方案。教师要让幼儿全程参与环境布局整理、游戏材料的收集与展示,游戏规则的制定和绘制等工作,将环境创设的过程与课程实施过程有机融合,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计划、判断、规划、交流、合作、操作、调整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
2.不断调整,优化环境
环境是幼儿活动的场景,环境的丰富性、适宜性和针对性是教育产生作用的关键所在。审议中我们发现,幼儿园仍然较多地出现色彩过于鲜艳花哨装饰性环境多、高结构材料多、材料的使用率不高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围绕环境为儿童所用这个中心,着力做好环境的优化工作。一是做“减法”,还幼儿一个整洁、有序、温馨的环境。去色彩性:去除环境中过于鲜艳的、花哨的色彩,环境主体色调以原木色、米白色等为主;去装饰性:拆除装饰性的主题画、悬挂的线帘、纱幔等仅仅是为了让环境看起来更“好看”、更“丰富”,而对幼儿没有实际价值的装饰物;去干扰性:搬走活动室内多余的柜子,放大活动空间,使幼儿活动更顺畅;甄选、去除过多、过杂的材料,避免幼儿因为选择困难而影响了活动开展。二是做“加法”,增加品种丰富、数量充足的可操作的低结构材料。低结构材料便于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想法进行多种操作,对于激发幼儿游戏兴趣和发展幼儿创造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各园发动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卫生、安全的自然物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分类投放到环境中,供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操作、自主探究。三是做“乘法”,鼓励“一物多玩”“一物精玩”。在投放了足够丰富、足够数量的低结构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观察、引导、经验分享、激励等方式,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培养幼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同时要引导幼儿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做到“一物精玩”,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3.借助工具,评价环境
在对环境质量的评价上,一方面我们通过观察幼儿活动的状态、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来评价环境与材料的适宜性。同时,我们借助《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一书,聘请专家结合该书作专题解读和研学培训,确保教师正确使用该表评价和建设环竟。在此基础上,按照“建环境一用环境一评环境一改环境”螺旋式上升的路径,以标准化工具为依据,在观察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跟踪性评估环境质量,以检验环境优化的实际效果。
二、开展问题导向的沉浸式教研,提升能力
1.聚焦共性问题开展研训活动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研工作应“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各园在园本教研中树立问题意识,聚焦工作实践,建立问题收集与整理制度,以此作为教研工作的起点与导向,确保每次活动都着眼解决相应的现实问题。首先要培养教师自我质疑、自我发问的习惯,开辟教研QQ群、微信群、问题墙、问题征集箱等问题收集与交流途径,鼓励教师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与困惑。其次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对于个别性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同伴互助、经验分享予以解决;对于教师普遍困惑的共性问题则可作为教研专题,通过专题学习、讨论分析、头脑风暴、实践验证等方式,汇聚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同时教研组长和业务园长要经常进入班级进行沉浸式、持续式观察,观察幼儿与环境、教师的互动,透过现象发现隐藏问题,组织开展研讨。
2.开展与幼儿学习“同特质”的研训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我们要将这模式运用在教师研训当中,改变过去那种专家、主持人主导的由上而下的“倾泻式”“接受式”培训,让教师成为研训的主体,聚焦实践,通过交换空间、游戏体验、环境评议等形式,按照“个体体验一意见交流一达成共识”的路径开展经验建构式研训活动,让教师在研训中形成与幼儿学习“同特质”的行为定型,形成自我反思、自主建构专业经验和认知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亲历自主发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支持幼儿的学习。
三、立足课程审议与园本化改造,建设课程
对现有课程《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开展审议,通过删——删除远离幼儿实际生活的、调——调整周边资源可替代的、增——增加幼儿感兴趣的,从局部的园本化改造逐步走向整体建构。
1.收集、利用身边的资源,充分挖掘各类资源的最大效能
挖掘和利用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区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家一类港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文化资源丰富。我们要求各幼儿园梳理和绘制三公里范围内的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纳入资源库,对资源进行梳理、甄选和开发利用,有选择地替换现有课程中同种性质的资源,充分挖掘各类资源的最大效能。
2.关注幼儿的经验,积极建构课程
对于幼儿而言,课程就是他们每天做的事,就是在亲身体验、实践操作中改造已有经验,建构新经验。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尝试将一些生活中的资源融入课程,我们要坚持课程实施前的调查与审议,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起点,发起课程活动。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随时调整课程的内容与进程,积极支持幼儿在课程实践中获得新的经验,将幼儿经验的建构与发展作为课程实施、评价与调整的依据。活动后教师要关注新经验的梳理与分享,并以此作为课程新的生发点。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对现有课程的机械执行就转变为积极关注幼儿当下的活动经验。
3.融入生成的活动,丰富课程内容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生活,生成丰富的活动,不断充实园本课程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把孩子感兴趣、孩子需要的活动内容,增补到课程中。如饲养角养了鸡,小朋友很想知道它们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于是老师们就买来孵蛋器和种蛋,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孵小雞,观察小鸡的生长过程,观察它们爱吃的食物,一直到小鸡长大,公鸡和母鸡样子有了明显的区分,公鸡打鸣了,母鸡下蛋了……儿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
以上是我区课程游戏化实践中的一些粗浅做法,后期我们还将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随儿童,进一步优化有效支持幼儿学习发展的适宜环境,坚持开展有效观察,挖掘环境中的课程,从课程的角度看待幼儿的学习,从家园的角度对幼儿的学习发展进行科学评价,让幼儿园的课程更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