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讲述了四位从中国移居美国的母亲和她们在美国诞生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美国精神之间的冲突。矛盾之余,怀有中西方不同价值观的女性形象也形成鲜明对比。因此,笔者从华裔视角入手,分析了小说文本中中国女性形象的再现和重塑,以期为中国女性的发展和华人价值取向提供指引。
一、对中国女性形象的构建与重塑
一方面,《喜福会》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女性形象虽然在相对落后的中国环境下长大,却有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与品格;另一方面,在跨文化背景下,笔者从华裔视角分析这些处于东西方边缘地带的中国女性,赋予其新的灵魂。其形象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主义下的伟大奉献
就《喜福会》中所展现的那些具有中国文化背景成长史的女性来说,集体主义下的互爱、团结深深影响着她们,不管是当母亲的她们,还是当女儿的她们,都展现出了对自我的牺牲和奉献。这种伟大品格在故事中主要表现为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子女的奉献两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集体主义要求与父母相处中遵循“孝、贤、顺”等思想原则。《喜福会》中,许安梅的母亲在丈夫死后被迫和财主吴青发生了性关系,娘家人没有安慰和谅解,反而称她为“败坏祖坟风水的贱女人”,用打骂将她赶出家门,走投无路,上了吴青家当了四姨太。但在得知母亲病危时,她义不容辞回到娘家,为了让母亲的病情好转,竟然使用“割股疗亲”的封建方法表达对母亲的孝敬。虽然许安梅母亲被娘家逐出家门,但是她没有忘记母亲的养育恩,心中还为自己的母亲留下一片净土,不管何时何地,都能唤起对母亲的关爱和思恋。
《喜福会》也将“母爱无私”这样的精神融入这些第一代华人母亲的形象塑造中,吴素云就一个例子,抗战期间,吴素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逃往重庆避难,途中患上了痢疾,随时会在路上倒下。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不想死在孩子身边,因为她认为“谁会收留死人身边的孩子,充满着晦气”。因为这份对女儿们的爱,她才把两个女儿和所有家当遗弃在大树下。同样,许安梅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儿女在吴青家获得更好的待遇和地位,服毒自杀。“她宁愿杀死自己微弱的灵魂,那样就能给我一个更强的灵魂。”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女性所具有的感人品格。她们对子女的奉献和爱,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如同故事中的薇弗莱、吴精妹这一代华裔一样,母亲在教育、婚姻等方面的奉献和关怀一直伴随着她们,虽然让母女间产生了许多隔阂与冲突,但这和母爱的性质没有任何关系。
(二)封建权威下的智勇双全
在男女地位不平等的中国封建家庭中,女性一般处于对男性、对权力的拥护和附属状态,这种男权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传统女性的观念上,但是在《喜福会》中,龚琳达、莺莺这类中国女性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对封建权发起挑战。
刚满12岁的龚琳达作为童养媳被送到黄家,要求和尚无生育能力的丈夫繁衍后代,面对这荒谬的要求,龚琳达在黄家的待遇一日不如一日,基本需求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可是,龚琳达并没有屈服这种“嫁鸡随鸡,家狗随狗”的价值观念,年轻的她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自我”。聪明勇敢的她,仔细观察,周密谋划,利用黄太太迷信这一弱点,抓住机会,最终名正言顺地打开了黄家的门,得到了一张去往美国的船票。本是富家女的鶯莺,但错嫁负心汉,每天见着自己男人到处沾花惹草,基本人格和需求得不到尊重与满足,于是她选择杀死负心汉的孩子,对以男性为主导的婚姻价值观进行了深深的批判。同样,许安梅的母亲通过服毒自杀来批判封建家庭等级制度,让自己的孩子在吴青家得到更好的待遇。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女性,在笔者的剖析和重塑下,在封建权威中,被赋予了强烈的反叛精神。
(三)个人价值下的自我追求
在《喜福会》的人物形象中,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形象特点不仅包含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人物性格,如孝顺、奉献、聪明与智慧等,也注入了追求自我价值的独立、平等精神。这样的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但由于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这些精神品格很大程度上消失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中。《喜福会》中,谭恩美却将这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在这些华人母亲身上展现。
龚琳达心中有着对自我人生的把控,她成功逃脱了黄家这个枷锁。而为人母亲的她们,也不断教会女儿们在婚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幸福:徐安梅的女儿罗丝和丈夫泰特的婚姻遭遇不顺,面临离婚时,她和女儿说:“你永远都没有明白自己的价值,就像我的母亲一样,你认为泰特他会把你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吗?”就这样,罗丝和泰特的婚姻才得以挽回。在这些中国式母亲身上,同样有着追求自我价值、体现独立平等、实现人生意义的人物品格,在作者的重塑下,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融入了她们的意识中。故事结尾时,面对女儿吴精美的哭诉,吴素云说:“你以为我真的觉得你不如别人,比别人差吗?我当然知道你有你自己内心的想法,那是你天生的气质,是教不会的。”可见,这些中国式母亲早已明白了女儿内心的价值追求,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没有优秀与劣等之分。
在《喜福会》中,不管是处于何种角色的中国女性,其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优秀品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女性的真实写照,但同样也融入了反叛等自我追求的色彩,表达了女性形象的完整性,展现了华裔视角下对中国女性形象的新期许。
二、中国女性人物形象的动机来源
作者谭恩美创作这样一批中国女性形象,和作者自身人生背景、所处的时代环境脱离不开联系,其创作动机主要来源于如下几点。
一是祖籍国的文化熏陶和新时代的文化潮流。谭恩美虽然从小长在美国,接受着美国文化的熏陶,但是难以避开父母从中国带来的强大文化的影响,这些“中国性”早已深入骨髓,直达灵魂最深处。二是受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影响,其价值观念所蕴含的自由平等、追求个人价值等思想也同样扎根于美国华裔的价值观念中,加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女性主义流行,提倡女性的独立、自由平等和自我追求,使得作者谭恩美在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下重新思考了中国的女性形象,对这些形象的描绘和重塑,是对时代潮流的映照,也为当时中国女性的发展给予了新的指引。
同时,作者对这些中国女性形象深入开拓,从侧面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期许。那些移居美国的中国人和出生于美国的华人始终逃不过背井离乡的漂泊感,对自身民族文化充满迷茫,同时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又不断遭遇价值观念的冲击否定和来自社会现实的歧视,在中西方价值观冲突的边缘地带,她们最终实现了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实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融合。通过《喜福会》中中国女性形象的重塑,人们可以看到谭恩美本人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期许。
三、结语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再现和重构了中国女性的人物形象,不仅在新时代环境下指引中国女性的发展方向,同样也为那些漂泊在外的华人提供了时代召引和价值归属,使其在面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时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
(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简介:代昌廷(1998-),男,四川达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