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内容摘要:《桃花源记》作为经典篇目,多次被选入各版本语文教材中。散文以武陵渔人为线索人物,将现实与理想境界联系在一起,论文基于结构主义的二项对立理论,结合作者生平与文章写作时代背景,紧扣文本挖掘出三大对立关系:“虚”与“实”的空间层面对立、“优”与“劣”的人生层面对立以及“进”与“退”的思想层面对立并对其进行解读,深入剖析作者的理想追求所在,以期加深读者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并提出三大对立在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桃花源记》 二项对立 融合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桃花源记》作为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篇目,在教学中一直受到重视,在执教这篇课文时,老师往往会将文本讲解的重点落在“作者通过虚构了一个生活美满的桃花源,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主旨。文中对于桃花源世界里的美好生活描写丰富,但对于现实社会情况的描述却是草草带过,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大多是紧贴文本展开,这并没有错。但,想让学生对文章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应该将虚实两个世界进行明确的对比,将两个世界中的鲜明对比进行条理清晰的剖析。
本文将以文本内容为依据,运用二项对立理论对《桃花源记》进行解读,立足点于虚实两世界所体现出的政治形态、社会环境的空间层面对立,源内外人民的人生态度和人性善恶的人生层面对立,以及作者与时代和时代中人的思想层面对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大对立在教学中的相应融合策略。
二.文本中的二项对立体现
陶渊明在文章中并未直接抒情表意,而是通过塑造一个理想的自由平等世界,让人不自觉将其与现实联系。对桃花源世界的向往即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作者理想的东方乌托邦世界与现实污浊世界的对立是文章最突出的亮点,这与结构主义的二项对立理论之于文本的分析方法不言而喻。雅各布森在索绪尔二元对立观点基础之上解释,所谓二项對立就是对立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均“必然、无歧义地”召唤出另一方。…即在一个对立的两重事物中,如果一方出现,即便另一方不出现,我们也会想到它。《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与陶渊明所处的现实社会,正是相互对立的两重事物,就算作者不描述现实生活的样子,我们也能顺理成章的想到并将其与文本世界进行对立比较。
(一)空间层面:“虚”与“实”的对立
《桃花源记》是一篇游记散文,同时也是一篇志怪小说,陶渊明在文中塑造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的对立面是他所身处的东晋社会,是真实存在的空间,这两个空间共同构成了“虚”与“实”两个世界的对立。
1.政治形态的对立:民主与专制。从政治角度看,桃花源中的百姓因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世世代代定居在此不复出焉,桃花源中没有官府、没有阶级概念,人人平等。但这样的民主意识在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不存在的,中国古代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君臣之道,帝王之术”,没有一个统治者会容忍任何独立于现存秩序之外的乐土存在的,任何“化外之民”的存在都是对皇权的挑战。正如文中所言,太守听闻渔人所言,立即遣人随其寻找桃花源,太守的敏捷反应不可能完全出白于好奇心,应该也有为朝廷政权统治考虑的因素。[2]生活在东晋阶级统治下的陶渊明,自然渴望民主平等、和谐有爱的社会,桃花源民主世界的虚构是现实世界专制政权的对立空间,这是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形态的对立。
2.社会环境的对立:和平与战乱。从社会环境角度看,桃花源中人民有自己的屋舍,有良田美池,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享受着与世隔绝的快乐,没有阶级的划分、没有官府的剥削,平平淡淡却不用担心温饱问题。而此时,现实世界是怎样的呢?不是因朝代更替而战,就是朝内因权势而战,统治者们为了自身利益掀起战事,连累无辜百姓。桃花源中人为渔人所言的外界朝代更替、兵荒马乱的生活而叹惋,他们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这个和平安宁的世界。桃花源中人热爱和平的日子,在渔人离开时,特地向其强调:“不足为外人道也。”可见,他们并不希望外面的人打扰他们的和平。桃花源外的平民百姓就更加渴望这样和平安宁的日子了,从刘子骥的事迹便可看出。源外连年的战乱世界与源内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俨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陶渊明对普通平凡日子的期盼,是和平与战乱两种社会环境的对立。
(二)人生层面:“优”与“劣”的对立
宋增伟认为社会对人性的完善起很大作用,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必定会接受一定社会的规范,因此社会的完善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性的完善程度。[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能够影响和塑造人,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中的人民,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自然也大不相同。
1.人生态度的对立:从容与服从。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看待人生问题的稳定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它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形态不可分割。生活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固守“三纲五常”,在此思想的导向下,就算知道朝廷腐败无能、统治者荒淫无度,他们也只能选择服从,遵守天朝定下的规矩,即使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按例上缴赋税,朝廷中的官员牢记君臣之道,严格遵循森严的等级规则。但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社会环境中,不存在被统治被管辖的情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老人和小孩的欢声笑语中传递出的是幸福,“其中往来种作”,简单的生活透露出的是自在,自由平等的社会和源外专制统治下的劳苦状况形成强烈反差,也影响两个世界人民的不同人生态度.此为从容与服从的对立。
2.人性善恶的对立:质淳与自私。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理想人格的养成和人性的完善,反之,不好的社会风气则会造就人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和人格扭曲。[3]桃花源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没有猜疑计较,没有狗盗鸡鸣之事,鸡犬相闻一片和谐;源中人民热情好客、善良淳朴,对意外到来的渔人,他们没有怀疑,而是坦诚相待,置酒杀鸡款待,令渔人流连忘返,在源中一住就是数日这正是人类质淳本性的体现。反观渔人,接受了数日的热情款待离去后,将源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咛抛诸脑后,一路做标记。回到自己的世界后,为了显摆奇异经历、趋奉权贵,立即将整个游源过程禀报太守,最基本的信用也不在乎,可谓自私。[4]桃花源中互助互享的生活是陶渊明所期望的,善良真诚的人性品格是陶渊明所追求的,可是现实中多的却是像渔人一样自私为己的人,这是善与恶两种人性的对立。从这两种对立的人性特征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质性自然”思想,可以看出他对追求世俗利益的自私小人的鄙视和对邻里和睦生活的向往、对质淳人性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