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龙,李海斌,石林爽
(1.淮北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已不断深入人心,并且在各行各业中得到运用。因此,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增长的发展,创新创业理论也日渐丰富。基于此,高校在教学改革时就不得不面临着这一新形势。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衔接好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教学融通的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高层次高素质的综合性的教育,旨在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1〕。创新型人才一般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有着适应市场的创业能力。
目前,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这是一门通识课程,主要围绕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对于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有重要价值,尤其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提升教学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教育内容有着较大的差异,体现在前者愈加重视实践性与适应性。那么,我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融通中就要有所体现。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学中用,用中学。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激励大学生将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所谓学中用,用中学,就是要将课堂上所学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结合到社会经济中的具体个例中去。如快递行业中如何破解部分小区不允许快递员进入小区送件的问题,就可以充分组织大学生进行调查和论证,通过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这一社会痛点问题。这就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对师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适时更新教学案例,尤其是近期发生有较大影响力的案例,这样才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度。创新创业教学课堂重在一个活字上,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大学生的兴致浓厚,自然而然就能提升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二是要求教师自身多实践,增加实践经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理论素养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更加强调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与经验,不仅倒逼教师丰富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增强实践教学能力〔2〕,也有益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融通的现实意义已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在融通的机制上尚存在着堵点和痛点。
近年来,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加,课程建设的速度与质量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整体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上来衡量,就显得比重不够,且层次性不够明显。不少高校还将创新创业课程停留在讲授《大学生创业基础》和《创新思维与创新基础》等相关基础性和理论性的课程,注重实践运用和操作能力的专业课程则较少,且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课程开发更加缺乏。一方面,大学生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课程总量偏少。学生希望排列的课程里有选择的余地,有选修课和必修课之分〔3〕;另一方面,教师的能力未能充分激发,教学层次不清。部分年长的教师仍然满足于传统的教学课程,不思改进。一些教师的教案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课堂中,不做任何改变,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也就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全社会积极响应〔4〕。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此背景下快速发展,但是暴露出以下不足: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频率较低,任课教师仍然习惯性的用讲授式来传播理论知识,实操性和实践性较强课程活动开展的次数,无法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需要;二是已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特色,大多数是以模拟式教学为主,真正贴近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少,实践活动缺乏实战性与针对性的现象较为明显。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用人的需求。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更需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但现有的公开调查显示,当前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未能充分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衔接,理论与实践有脱节的现象。部分高校是由任课教师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而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则交由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等部门去负责实施和开展,这可能导致二者融通不畅,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就难以发挥作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必须要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开发课程体系的宗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作为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原则。课程体系的开发应当具备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体系要有层次性;另一方面是要有实践性。如此方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方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层次性建设。这就要求创新创业课程在设计开发之初,就必须要体现课程是渐进互补的层级关系。首先,从培养时间上而言。大一新生是开设《创新基础概论》,开启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方式;大二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让学生初步知晓创业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大三和大四开设《KAB》与《SYB》,并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进行授课(如表1)。其次,从课程性质上而言不仅要注重创业的方法与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强化专业的创新意识与方法的训练。
表1 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开发建议
二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性建设。这是指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契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实战性〔5〕。首先,教学方法就必须要革新,案例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应该成为主要授课方式。如把“对分易”和“雨课堂”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次,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主攻方向。任课教师应时刻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创新团队,帮助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组织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编写《创业管理实训实验指导书》等教材,定期组织举办“创新创业讲堂”和“创新创业案例研究圆桌论坛”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体验。
完善创新创业实践硬件平台,是高校解决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教学融通的必然之路。完善创新创业实践硬件平台,就是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需的硬件条件和设备。基础设施就包括创客工程、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基地等,这其中还包括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研发适合本校学生的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好校报校刊、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公众号和其他新兴媒体,及时发布国家和省市的创新创业政策与文件,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便利的信息化平台服务,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教学融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校内外资源的高度融合。为此有必要重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通机制,以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快速提升。
一是内容融通。要求课程中的理论教学部分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内容实现有机
融合。一方面,理论教学内容要结合具体实践教学活动,保证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衔接,避免出现相互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有理论教学环节,同时要定期举办各类创意大赛、组织开展编写创业企划书和企业模拟决策实验等,以此增强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和管理才能。二是师资融通。就是要整合校内师资力量,又要借助校外的师资,尤其是校外的师资资源,如学校可以出台相关文件,聘请本地有声望有经验的企业家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校外的资源和力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三是技能融通。就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能唯学历、唯职称和唯年龄。可以从具有丰富经验的技工队伍中,择优选择一部分工龄较长且善于发明创造的技工到课堂中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内学到理论知识,又可以学习到实战中的经验。总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