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游客地方感研究
——以河西走廊为例

2020-07-27 07:00蔺国伟
社科纵横 2020年6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文化底蕴村落

蔺国伟

(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一、引言

传统村落,也称为古村落,是指形成时间较早,拥有一定文化、艺术、历史、科学、社会、经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也是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战略的提出,传统村落进入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阶段,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传统村落振兴的路径之一,各地开始出现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因传统村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已成为新兴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在新的旅游空间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2]。旅游开发已成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遗产保护、产业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使得传统村落人地关系、就业方式、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但受不同区域传统村落内外部要素、社会结构等差异的影响,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化,旅游发展模式与发展现状的不协调引发了一系列传统村落“人—地”关系危机,如村落商业化、原真性流失、乡土景观同质化等问题,致使游客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较低。如何提升游客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为游客营造良好的地方感,使其产生地方依恋,已成为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方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是人与地方互动的产物,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表现为人对地方的一种情感联结[3]。地方感源于20 世纪50年代的环境心理学和环境感知研究,主要探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自20 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有学者提出了“恋地情结”[5]“地方感”[6]“地方认同”[7]“地方依恋”[8]等概念,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人与地方的关系。随着地方感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尝试对地方感的维度进行划分,Agnew 将地方感划分为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二个维度[9],Pretty 将地方感划分为地方依恋、社区感和地方依赖三个维度[10]。不论何种维度的划分,研究者对地方感核心思想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即地方感描述的是人与地方的特殊情感联结。相对于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对地方感的研究较晚,主要是以原住民或游客的视角为切入点,对城市社区、风景旅游地、文化遗产地、民族旅游地进行研究。

尽管国内外对地方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对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游客地方感研究成果较少,而聚焦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游客地方感研究更少。当前,发展旅游已成为传统村落振兴和保护、建设美丽乡村的结合点,如何挖掘传统村落特色,营造和谐的“人—地”互动关系,是旅游开发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河西走廊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为研究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游客地方感的共性和差异化特征,以期研究结论能为传统村落的振兴提供实践参照。

二、研究设计

(一)案例地特征

研究案例地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长约1000 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条型堆积平原,辖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地。河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河西走廊形成了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近些年,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各地依托乡土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涌现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具有代表性的有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敦煌市月牙泉镇月牙泉村、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武威市古浪县丰泉村等,上述乡村旅游地均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在河西走廊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测项发展

本研究使用结构式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三部分构成:①被调查者资格过滤部分;②游客地方感测量部分;③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部分。问卷①和③部分采用单选和多选结合的封闭式问题进行测量,问卷②部分采用5 点式Likert的量表进行测量,分别为1 分(非常不认同)、2 分(不认同)、3 分(一般)、4 分(认同)、5 分(非常认同)。

在游客地方感测量上,本研究结合现有的地方感及游客地方感研究文献,将地方感划分为乡土景观、文化底蕴、旅游功能、情感依恋四个维度[6][11]。其中,“乡土景观”维度由A1.乡土景观风貌保持完好,A2.乡土景观很有吸引力,A3.植被多样,动植物丰富,A4.传统建筑有特色,A5.乡土景观与旅游环境融为一体五个测项来衡量。“文化底蕴”维度由B1.旅游地有原始的生存、生活环境,B2.旅游地地方文化历史悠久,B3. 原住民生活方式有特色,B4.民俗活动有吸引力,B5. 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高超,B6. 景观构造具有文化特色六个测项来衡量。“旅游功能”维度由C1.旅游地的旅游服务十分周到,C2.内部的现代设施提供了很多便利,C3.满足了我的旅游期望,C4.旅游氛围是友好的,C5.让我增长了见识,C6. 小吃非常美味六个测项来衡量。“情感依恋”维度由D1.这里值得回忆,D2.这里是令人留恋的,D3.在特定的时刻,我在这里会升起一丝乡愁,D4.我愿意再次到访这里,D5.我愿意把这个地方推荐给朋友五个测项来衡量。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择位于河西走廊的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敦煌市月牙泉镇月牙泉村、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和武威市古浪县丰泉村为问卷发放地,共发放问卷420 份,有效问卷为360份,有效率达85.71%。

在调查回收的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较为均匀,男性所占比例为48.31%,女性所占比例为51.69%。从年龄构成来看,到访者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占到总样本数的83%。从职业构成来看,学生、企事业管理人员、文教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3.90%、15.32%、14.75%。从文化程度来看,受访者普遍文化程度较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样本占76.39%。从到访乡村旅游地的次数来看,绝大多数游客均为第一次到访,占到样本数的89.12%,第二次和三次以上占到样本数的7.01%和3.87%。

回收问卷主要通过SPSS20.0 进行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游客地方感研究模型,检验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利用Cronbach's α 值和KMO 值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样本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三)信度、效度与因子分析

信度反映的是量表的一致性与稳定性,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 系数来判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已有研究表明α 值最好在0.70 以上,但量表测项数小于6 个,α 值大于0.6 也表明数据可靠[12]。通过信度分析,问卷可测量部分整体α 值为0.889,各维度α 值分别为乡土景观0.834、文化底蕴0.850、旅游功能0.802、情感依恋0.867,均超过了0.70,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量表的效度通常采用KMO 值与Bartlett 球形检验值进行评价。一般来说,KMO 值小于0.50 则不能进行因子分析[13],量表的KMO值为0.867,说明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 球形检验中,如果P 值小于0.05,则说明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本量表的Chi-Square 值为3530.468,自由度df 为190,P 值为0.000,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的22 个变量提取公因子,发现题项B5 和C4 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4,故将其删除,再将剩余的20 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共有4 个,累积解释变异量为62.085%。其中,因子一可解释的程度为16.74%,本文命名为“情感依恋”;因子二可解释的程度为16.22%,本文命名为“文化底蕴”;因子三可解释的程度为15.77%,本文命名为“乡土景观”;因子四可解释的程度为13.36%,本文命名为“旅游功能”。

三、游客地方感特征分析

(一)游客地方感总体特征分析

表1 各维度因子载荷、均值、信度分析

通常情况下,五点式Likert 量表结果分析中,1-2.4 表示不认同,2.5-3.4 表示一般,3.5-5 表示认同[14]。从表1 可以看出,除了“C2 内部的现代设施提供了很多便利(3.05)”和“C5 让我增长了见识(3.21)”题项得分低于3.50,其余题项的得分均值3.50 以上,量表的总体均值为4.041,说明总体上游客对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感知评价较高。从各维度来看,乡土景观维度得分(4.36)和情感依恋维度(4.19)得分较高,得分均超过了量表总分。文化底蕴维度(3.91)和旅游功能维度(3.70)得分较低,得分低于量表总分。说明游客对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乡土景观有较高的感知评价,也对该地产生了一定的情感依恋,而对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和旅游功能的感知评价较低。

为进一步厘清四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剔除其他变量的影响,本研究对四个维度进行了偏相关分析。在控制文化底蕴维度和旅游功能维度后,对乡土景观维度和情感依恋维度进行偏相关分析,得到偏相关系数Rad(b,c)=0.468(p<0.01),大于文化底蕴维度与情感依恋维度的偏相关系数Rbd(a,c)=0.168(p<0.01)和旅游功能维度与情感依恋维度的偏相关系数Rcd(a,b)=0.199(p<0.01),说明情感依恋维度更多受到乡土景观维度的影响,主要是由游客对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乡土景观的高度认同形成了对该地的情感依恋。同时,我们发现旅游功能维度和文化底蕴维度的偏相关系数为Rcb(a,d)=0.433(p<0.01)大于旅游功能维度与乡土景观维度的偏相关系数Rca(b,d)=0.213(p<0.01)和旅游功能维度与情感依恋维度的偏相关系数Rcd(a,b)=0.163(p<0.01),这说明游客对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文化底蕴的低认同影响了其对该地区旅游功能的感知评价。

(二)游客地方感差异性分析

游客地方感的形成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客观特征的主观认知和感受[15],所以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差异会形成游客不同的认知,进而形成游客地方感的差异。本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到访次数等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在四个不同的维度上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性别、职业在四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年龄方面,不同的游客在文化底蕴维度和旅游功能维度感知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游客对文化底蕴的感知和对旅游功能的要求增强,“60 岁以上”组明显高于“16至25 岁”和“26 至39 岁”组,这说明老年人对文化底蕴和旅游功能更为敏感。在文化程度方面,文化底蕴维度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游客受教育水平越高,对文化底蕴的认知越高,“本科以上学历”的游客对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认知要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在到访次数方面,乡土景观维度和情感依恋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到访次数的增多,游客的地方感、乡土景观认知和情感依恋认知越高,“到访三次及以上”的游客明显高于“第一次到访”的游客,这也说明了到访次数越多,游客的地方感越强,对旅游地乡土景观的认知越全面,留恋之情越强。

四、结论与讨论

表2 游客地方感差异性分析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地方感相关文献的梳理,在因子分析、信度、效度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地方感的四个维度,即乡土景观、文化底蕴、旅游功能和情感依恋,并对游客的地方感总体特征和差异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具体结论如下:

1. 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乡土景观得到了游客较高的感知评价和普遍认同,游览和体验乡土景观是游客到访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主要动机和目的。

2. 游客对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情感依恋较强,这说明大部分游客对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是满意的,认为此次出行有收获,对旅游地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并且愿意再次到访。

3. 游客对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文化底蕴的感知评价较低,并进而影响游客对旅游功能的感知评价。这说明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体验意义并未被游客充分感知,“农耕文化”特质没有得到游客的足够认同。

4. 旅游功能的完备程度是影响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游客地方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本研究中,游客对旅游功能的感知评价最低,说明旅游开发和乡村旅游地原始风貌保护毕竟存在矛盾,旅游功能的完善是以部分牺牲乡村旅游地“原真性”和游客地方感为代价的。

(二)讨论与展望

本研究结论表明,游客对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评分较低,说明游客并未感知或体验到乡村旅游地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但是,河西走廊有较长时间的农业生产历史,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浓郁,为什么游客对这些具有原真性的文化“视而不见”呢?是游客的审美角度问题,还是乡村旅游地开发的问题?其实,游客体验的原真性仅仅是一种“伪真实”,他们体验到的是被旅游地建构出来的符号化了的真实[16],大部分游客只能感知到旅游地一些表层的文化元素。这说明,到访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游客更在意自己心目中的“建构主义原真性”,而不是旅游地的“客观原真性”。那么,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地开发过程中,是迎合游客的旅游偏好,还是尊重旅游地的“客观原真性”,值得我们思考。

另一个研究结论表明,游客对河西走廊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旅游功能感知在四个维度中评分最低,这说明旅游开发与原真性保护毕竟还是存在矛盾,旅游功能的完善是以部分牺牲乡村旅游地原真性为代价的。那么,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开发和保护的平衡点在哪里?有学者提出,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应以风貌保护为前提,强调保护为主[17]。也有学者提出,传统村落的衰败是城镇化的客观结果,只强调保护效果并不明显,必须要让它重新发挥经济功能,传统村落才能恢复[18]。因此,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未来不但需要更多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也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突破。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研究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本研究只选取了游客,并未对原住民地方感进行研究。旅游开发会对乡村原始风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进而影响原住民的地方感,这种影响的过程是什么、程度如何,本研究并未做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原住民的视角或主客共享的视角,对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多元主体的地方感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文化底蕴村落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通过诗歌阅读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