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燕飞
摘 要:在中国,语文课程是增强国人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养、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最注重于学生人文素养的习成,营造文化强国氛围,并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能够习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文化底蕴,更能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气质品格,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化强国;传统文化;文化素养
本子上的小方格里头,一横一竖,一撇一拉,一笔一画,都说明了汉字是怎么形成的。汉字是以前的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贡献,它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紧紧地连在一起。语文课程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打开在世人面前,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知道语文教育是怎么回事。但是,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反映出国人文化素养不高、文化内涵欠缺等问题。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教育者要对语文课程与文化强国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初中语文课与文化强国的关系
潘新和将语文素养分为四个层级,其中的文化层级是指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审美趣味、文化知识视野、生活经验、思想道德水平上有所发展,文化层级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保障作用[1]。语文课是中国人正儿八经的传统文化结晶,是学生习得文学素养和打开文化视野的一门课。
例如,当我们学习李白的《行路难》时,可以让学生就和自己经历过一样,感受到诗仙李白对人生执著的那股勁,对生活充满热情的那颗心。当我们在学习庄子《逍遥游》时,我们可以看出在庄子的眼睛里面世间万物都是相互相存在、互相对立,一草一木包括人类在内,都几乎没有完全的自由。庄子希望世间的一切都能顺顺淌淌,远离于现实的世界之外。当我们学习韩愈的《师说》时,可以知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生而为人就必须懂得很多大道理,知道知识的积累是后天养成的。
二、初中语文课对文化强国的好处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2]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语文学科是不可捍动的存在,它是提高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和扩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棒的平台;语文学科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会一些文化知识和人生道理。
例如,在初中课本中,我们最常见的传统文化类的课文:《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使我快乐,友情使我快乐,大度使我快乐,其实快乐很简单。民族文化类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陕西人拿手好戏,它体现了陕西人对黄土高原的喜爱,对安塞腰鼓的热情。文化艺术类的《竹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水墨画上看起来简单几笔的意味和意图。回忆类散文《背影》,文章不是很长,却写得很是让人感动,文章里头写到父亲在车站送他上火车的场面,这一情节真的是非常感人。
三、初中语文课对文化强国的想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前身,语文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它们不但可以相互联系,而且可以相互串通。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以一本百库全书,而语文学科就像是其中的一个小章节,语文学科中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语文学科。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学科里,对语文教育者来说,不能直接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分开成太呆板的知识点,教育者应该在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语文学科中的传统文化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在听起来才不会觉得无聊。这样一来,语文教育者才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更好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育者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木兰诗》的时候,可以提前让学在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时代文化等等。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对它进行简单的叙述,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这首诗有了简单的了解和认识,随后老师再讲这首诗的时候,学生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了。课程结束后,留下作业,让学生们对于花木兰这个人物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写出自己内心对花木兰的真实想法。
四、结束语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 ‘魂,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3]。文化强国是我们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文化强国是我们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文化强国是我们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赖。所以,国家对语文学科的教育者也有很希望,希望语文学科的教育者能用把学到的所有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可以很明白地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47-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5(5):25-35.
[3]潘彤.初中语文课程对文化强国的支撑分析[J].林区教学,2016,000(00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