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庆东 陈颖
摘 要: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和生命的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往往只讲工具理性和实用理性,忽视了真正的生命教育。在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励志、惜时、感恩、合作与竞争”教育为价值取向入手,让教育回归到生命的本身,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生命教育;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111-2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就是教师通过心灵的窗口,把一份真爱,一份关注,一份尊重,一份赏识,一份等待,一份宽容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不是单单为了学生不抑郁,不轻生,而是要帮助生命往更好的、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其寻求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的生命的自觉发展。生命教育也不是在课堂上说说就完事,而是要在班级文化生活中加以渗透。高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我们应当将班级生活作为加强生命教育的一个合适场域,将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注入生命教育的元素,让学生和教师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活动中,都能感受到生命教育的内容。我们要通过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班级文化创建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陶冶学生的文化修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尊重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实践
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我校开展了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分析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征,探究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确定了以“励志、惜时、感恩、合作与竞争”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了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班级文化的形成。
1.构建物质文化环境,营造励志教育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我们充分利用空间,使每间教室,每块板报,每面墙壁,每个楼道都成为励志教育的课堂。走进横山桥高中的校园,每一间教室外墙上的班训和内墙上的名言警句,都是特定的教风与学风的注解,都是对学生言行的警示和忠告。它从定势心理、认可心理和强化心理出发,指明了班级的努力方向与行动准则。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文化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于无声处彰内涵,于细节处显氛围,给人以启迪教育。
2.力行日常细节管理,渗透惜时教育行动
真正的有志者也往往把美好的希望放在明天,总是把明天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但他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大好光阴,更善于从今天抓起。因为稍一懈怠,今天就会变成明天,明天就会变成后天,排挤了明天要做更多的事情。鲁迅先生曾深感“今天”的重要,谆谆告诫青年办一切事情都要“赶紧做”,否则就要功亏一篑,甚至一事无成。因此,学生从早晨推开教室门就要遵守“入室即静、入室即读”的提示,开始新一天的“激情早读”活动;然后迎着朝阳,紧握双拳大声喊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誓言,参加“活力跑操”活动;直到午后夕阳余晖下教室内只有沙沙响写字声的“无声自习”活动。学校正是从每个班级的这些日常细节中寻找惜时教育的契机,把惜时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日常活动中,时时提醒同学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好好生活。如此,惜时教育也就很好地融入了学校的班级文化当中。
3.建立良好班级心理文化,提倡合作鼓励竞争
班级心理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它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但团队合作也到处可以看到。因此,学校应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文化。
学校在建设班级心理文化的时候,特别注意把“明德、明智、明理”这一“明”字校训作为同学们的价值取向,作为班集体的灵魂。这种进取性的心理文化,同样不能靠说教,而是要通过合作与竞争,在实践中培养和形成。学校高一年级各班之间开展的“春天摇起来”竞赛、“汉语英雄”竞赛等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在集体内的合作精神,也加强了学生们要求争得第一的竞争心理,增强了班级的凝集力,最终内化为每一个班级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班级成员。
4.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推行常态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对高中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学校的感恩教育注重以班级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在充满感恩精神的班级文化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在每天的早间宣誓活动中,我们把感恩内容作为誓词让学生大声诵读;课间的谈心,教师把感恩内容不断向学生渗透;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中,我们经常性地开展“感恩”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谈感恩;我们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感恩讲座,邀请校园外的专家名人宣讲“感恩”。我们通过这些方式,把感恩教育贯穿于班级工作始终,使教室内时常流淌感恩之气,感激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让学生懂得: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我们还教育学生:要以帮助他人为乐;要以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为荣;要对别人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就会拥有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如此,我们的班级文化也就走在了良好的轨道上。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因此,教育应当担负起提升生命质量、明确生命价值,激励生命超越的使命。我们通过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班集体文化建设,有效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审美的熏陶、塑造,产生了极大的生命教育功能。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人与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使人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感悟,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参考文献]
[1]徐卫红.用教育润泽生命——生命教育视域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观察,2015(02).
[2]叶澜.回望[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
本文为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专项课题《基于工作坊模式的高中班主任发展共同体实践研究》(批准号:CJKQ2020004)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第一作者为课题的主持人。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橫山桥高中,江苏 常州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