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古典诗词 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0-07-26 14:18陶文亮
关键词:古典诗词道德与法治初中

陶文亮

摘 要:优秀古典诗词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包括爱国主义、雄心壮志、勤奋、正义、真理、做人、处世等。在道德和法治课堂中引入古典诗词是一种双赢的举措,既能够调动课堂氛围,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课程内容,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阐述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挖掘古典诗词中的道德意蕴,从而让学生在诗词体味中获得美感,进而提升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古典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038-1

在部编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模块化知识体系,螺旋上升结构设计,更加凸显对学生健康人格、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对此,我们要顺应教材的变化,引领课程创新教学方向,将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融合,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古典诗词中挖掘闪亮的智慧,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德育与法治素养。

一、明德惟馨,从古典诗词中树立远大志向

在初中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感恩,理解诚信,懂得自立与自强的道理。正所谓“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敬人者,人恒敬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古人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更为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格操守指明了方向。“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能止步于讲授,而是要拓展课程视野。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灿烂的文明,表达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良好的教育与警示作用。古诗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回溯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从饱受欺凌中走向富强、民主,从落后挨打中,学会自强不息。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才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鉴于此,我们应该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古诗,激励学生珍惜时光,奋发学习。总之,我们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古典诗词,从古典诗词中提炼民族精神和优秀气质,让学生从诗词品味中,增强自身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二、德厚流光,从古典诗词中体味深厚情感

古典诗词妙趣横生,滋养了一代代人。在学习“友谊与成长同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友谊”的真谛。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就是古典诗词中的“友谊”,学生从浓郁的诗词文化中,对“友谊”的理解更加深刻。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友谊”,埋藏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感,“友谊”是相互之间的内心珍重。初中生从诵读诗词中,认识“友谊”,理解关爱朋友,珍惜友情的道德品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學中,古典诗词的融入,也会增强课堂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认知与想象,从诗词的美感体验中启迪智慧。精炼、优美的语言,丰盈的文学意蕴,有助于我们搭建趣味的课堂情境。在学习“情绪的管理”时,对于“情绪”的理解,有“兴奋”、有“愤怒”、有“烦躁”、有“恬淡”等等。情绪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对情绪的调节与控制,需要我们学会理解与宽容,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学会乐观、积极。单纯地讲解这些内容,学生无法深刻体会。我们引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情绪”在这首诗里,有何体现?我们从这首诗中能够获得怎样的人生情境?陆游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又是如何调节自己情绪的?带领学生从诗词的诵读中去回味,在赏析诗词中,让学生感知“情绪”的变化。

三、厚德载物,从古典诗词中体验人生追求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开展师生间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体认。在学习“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时,我引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个人都希望获得美好的愿望,但对于生活中,挫折、失败却是难免的。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让学生从中品味情感,增强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在学习“凝聚价值追求”时,我们展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讨论,让学生回顾自己所学的诗词,从中去挖掘人生的价值追求。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词中,熠熠生辉的人文理念,对初中生的精神情感熏染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挖掘古典诗词中的文化与情感,让学生从中感悟民族传统与精神气质。“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教材知识点的挖掘与透析,融入诗词诵读与体悟,让学生从诗词中获得丰盈的情感体验。通过引入经典诗句,让学生含英咀华,感受诗词的文化价值与人生追求。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借力古典诗词,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诗词相熔接,从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德育和文学素养,从而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进而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蕴与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小慧.借力古典诗词,添翼学科教学[J].文教资料,2019(06).

[2]王磊.“一诗”激起千层浪 “苔花”触动万人心——让古典诗词为道德与法治课助力添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7).

[3]李红秀.借鉴“中国诗词大会”,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J].课程教学研究,2017(07).

(作者单位:扬州市梅岭中学教育集团竹西中学,江苏 扬州225001)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