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强 封 云
基于RFID技术的茶油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研究
林强封云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近年来,衡阳茶油产业发展遭遇瓶颈,茶油供应链存在许多问题,究其本质是供应链信息不对称、信息难共享。基于RFID技术,构建油茶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使供应链信息可共享,实现茶油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效监管,确保茶油产品质量,打造衡阳茶油品牌。
RFID;茶油;信息共享
衡阳全市油茶林种植面积已超过400 万亩,年产茶油达5万t,衡阳是名副其实的茶油之乡。但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茶油茶籽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茶油产品的品质。种植户中绝大部分是零散农户,近半的茶籽原材料来源于零散的家庭式种植户。受油茶品种、土壤土质、农事活动等因素影响,各户采摘无序,茶籽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把控。
衡阳油茶生产加工环节处于无序状态,规模加工企业数量不超过10 家,但作坊式加工厂和家庭小作坊数量不计其数[1],无法对其生产加工环节进行监控管理,难以保证茶油产品质量和品质。
纯正茶油售价远高于花生油、菜籽油和大豆油,部分商家利欲熏心,掺杂、勾兑其他植物油,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衡阳茶油的信赖。
在当前衡阳茶油供应链管理中,各个节点企业、参与方都从自身利益出发,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消费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都相对闭塞,难以被有效采集、传递和存储。衡阳茶油产业供应链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源是缺乏对茶油供应链全过程的监控管理、供应链信息的不对称。
茶油产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通畅或信息虚假化、隐瞒等都极大地影响了茶油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给消费者带来威胁和伤害,损害其消费信心,严重阻碍和影响衡阳茶油产业发展。
建立衡阳茶油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和管理机制,对茶油供应链全过程各个节点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录入,使信息有效运转、传递,让茶油供应链各个节点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通过茶油供应链全过程信息的共享,可以有效地实现供应链追溯,以确保茶油产品质量安全,降低安全事故,同时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信心和青睐度,有助于打造衡阳茶油品牌。
以RFID技术为依托,收集和录入茶油供应链各个节点的数据和信息,构建一个灵活、开放、统一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为茶油供应链各节点和各参与方提供统一的供应链信息共享途径,实现茶油供应链信息可共享、可交换、可传递等[2]。
茶油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主要由数据层、业务层和客户层等3部分组成[3]。数据层主要有产品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采集和存储供应链各节点、各环节作业信息和茶籽、茶油产品信息等。业务层分为5部分:种植采收、生产加工、仓储库存、运输配送和销售环节,分别采集和记录业务和操作信息、数据。用户和供应链参与方,可通过移动客户端、浏览器或服务器、定制软件客户端等方式和途径进行信息查询和共享。茶油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茶油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的框架
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茶油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茶油供应链信息传递、共享和可跟踪、可溯源。通过跟踪茶油产品的种植采收、生产价格、流通等过程,可充分保障产品质量,降低危害和不良影响。基于RFID的茶油供应链信息追溯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RFID的茶油供应链信息追溯示意图
茶油供应链追溯要实现信息可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先建立标准业务操作流程,且要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各参与方积极加入并严格执行。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管理,主要由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与加工、信息存储和信息查询与反馈等组成[4]。
第一步是信息采集,通过RFID读写器扫描相应物品,读取其附带RFID标签中的信息;把读取得到的信息传至后台数据库中,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加工,深层次挖掘和研究分析,提炼有价值信息。随后,实现共享,形成新信息,再次反馈或供使用者查询。
茶油供应链信息共享实现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茶油供应链信息共享过程
通过构建茶油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供应链信息传递、共享,可以实现对茶油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效监管,确保茶油产品质量,提高消费者的信心,有助于打造衡阳茶油品牌,真正发挥衡阳茶油产业集群效益和品牌效益。
[1]侯明星.关于破解油茶产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衡阳通讯,2018(12):8-10.
[2]林强,周晓东.RFID在花生油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15,38(1):105-107.
[3]赵燕林.粮食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2.
[4]林强,周晓东.基于RFID技术的花生油供应链追溯系统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7).
衡阳市科学技术局 2019 年度立项课题(NO:2019jh011067)
林强(1991- ),男,江西赣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F253.9
A
2095-1205(2020)03-59-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