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剑宇
(北京市健宫医院普外科,北京 西城 100031)
阑尾炎属于患病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体温上升、一定程度的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以及腹痛等[1]。当前临床中,对患者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以往最为常见手术方式为传统开腹手术,该种手术类型对治疗阑尾炎效果显著,但由于患者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对手术整体效果具有严重影响[2-3]。随着我国医疗科技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炎方式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有研究表明[4],其效果优于开腹手术,基于此,本研究对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应用于阑尾炎治疗中的效果对比展开探究,汇报如下。
纳入人民医院普外科接收的阑尾炎患者90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7月-2019月8月,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即研究组、参照组。研究组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6:24,中位年龄(34.25±0.78)岁,平均病程(5.69±1.08)年,参照组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9:11,中位年龄(33.64±1.05)岁,平均病程(5.85±0.98)年,对比组间患者基线信息,差异性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对其进行比较。纳入应用B超确诊为胆结石,且年龄小于70岁成年人患者,对恶性肿瘤、严重精神疾病、肝肾等重要脏器障碍患者予以排除。
将开腹手术应用于参照组患者中,主要表现为:实施硬外膜麻醉,协助患者呈仰卧位,切口位于患者麦氏点处,切开后,充分暴露阑尾,观察患者病灶部位,清理好脓性分泌物后,将阑尾剥离并切除,结扎阑尾根部,以荷包包埋方式对阑尾断端实施处理,覆盖肠系膜,对切口进行缝合。
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治疗,治疗方式为:对患者实施全麻处理,协助患者呈仰卧位,在其肚脐下缘处做一长1厘米横切口,作为操作孔,根据阑尾病灶状况建立副操作孔,并实施人工气腹构建,负压保持在12mmHg,探入腹腔镜对患者腹腔与阑尾部位进行探查,确定病变部位,将组织周围脓液实施清除,游离阑尾,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对其体位进行相应调节,利用电凝离断系膜根部,并给予止血处理,双重结扎阑尾根部后实施离断,利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反复冲洗,消除气腹,之后放置引流管,对其伤口给予缝合。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直指标,其中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②对比组间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包括:发热、感染、肠粘连等。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实验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患者差异呈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得知,其差异呈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由表一呈现。
表1 研究组与参照组患者比较手术相关指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8%,研究组并发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表2呈现相关数据。见表2
临床中,阑尾炎可分为急、慢性两种,该疾病发病率较高,特别是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较快,在治疗不及时情况下,易出现阑尾穿孔等不良后果,对腹腔其他器官存在一定伤害,严重者将出现休克甚至死亡,该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下腹疼痛、按压性疼痛等,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而治疗该疾病主要方式为阑尾切除术[5]。
表2 研究组与参照组患者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中,阑尾切除术分为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实施开腹手术,可有效控制阑尾炎疾病发展,但该手术模式为开放性手术,具有切口大、易感染等特点,且在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清晰度较差,而受患者肥胖、阑尾位置确定性差等其他因素影响,使患者切口感染等风险发生率显著提升,进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6]。而腹腔镜手术是在腹腔镜引导下完成切除阑尾手术,属微创手术的一种,此种手术模式具有切口小,手术视野清晰,感染率低等特点,不会因外界因素使手术受到影响,灵活性较高,对术后误诊与漏诊性能够有效排除,对于开腹手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有效弥补,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在最短时间内对阑尾进行有效切除。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水平均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对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开腹手术。
综上所述:对阑尾炎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减少其住院时间,促进排气时间,并具有一定安全,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其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