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搭建优质阅读的桥梁

2020-07-24 08:54陆红梅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4期

陆红梅

摘 要: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阅读和鉴赏形式,统编版教材在小学第二学段专门设置与“批注”相关的语文要素,旨在通过激发学生多维度的批注,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阅读的局面,借助“教师独奏”式解读为“学生争鸣”式的细读,为深入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提出要借助范例,在初步感知中入门;细微赏析,在比照阅读中入境;深入文本,在精深品读中悟法。

关键词:借助范例 ;细微赏析 ;深入文本 ;批注深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4C-0054-02

所谓批注就是指阅读主体在文本表达的空白处将阅读感受、体悟、困惑等用简练的文字形成呈现出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能够尊重学生独特的认知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笔者就以统编版教材四上《牛与鹅》一文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借助范例,在初步感知中入门

学生在正式接触批注之前,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批注就毫不了解。很多教师一直都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他们在常态化的阅读过程中所养成的勾画、圈点等习惯都是最原始的批注方法,但要朝着多样化的方式进展,还需要学生有一个逐步认知、积极模仿,直至实践运用的过程。教学就需要从学生的认知实际以及文本自身的特点出发,巧妙利用编者在文本中的示范资源,将文本的感知理解与批注方法的习得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多维能力的螺旋上升。

教学之初,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初步的阅读中发现这篇课文与平常课文的不同之处,在课文的旁边多了一些理解性的小字。教师相机告知这是读者在阅读时留下的感受和困惑,叫做批注,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随后,教师激活学生阅读的原始经验,让学生认识到之前在阅读时用各种符号进行圈画,是一种简单的符号式批注;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文字式批注。在学生初步了解批注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到文本中,并相机阅读编者的第一条批注:“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很多学生表示,其实这样的批注也曾经在阅读中使用过,就是要展现出自己对文本的困惑之处,当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从课文内容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疑点,阅读也就真正产生了,批注也就有了鲜活的内容。

在整个单元学习中,还需要训练学生评点式批注,即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准和丰富,能够将自己对语言体悟之后的感受表达出来,这一类批注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学生能够跳出文字,从表达的表层逐步对精彩之处进行体悟与思考,需要进行多层次的比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积极模仿开始。学生对于新的阅读策略依循需要一定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内在新旧经验之间的交融碰撞,通过实践检验的方法,更好地推动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素养的发展奠基。

二、细微赏析,在比照阅读中入境

对文本的感知与解读绝不是一种简单的硬性的理解行为,而是将解释性活动与审美性活动融为一体。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批注,首先应该从文本外显元素——语言入手,充分利用阅读伙伴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让每个学生在阅读的批注过程中迅速地切入到文本的关键之处和精彩之处。

就以课文中描写“我”对鹅的恐惧心理为例,教师是这样展开设计的:首先,推进比照性阅读。教师集中出示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以及编者提供的示范批注:几个具体的动词,就把“我们”对鹅的恐惧写出来了。其次,教师组织学生细读文本,圈画出课文中的动词“贴着墙壁”“悄悄地走”,并紧扣文本的内在语境感受这种表达所形成的效果。再次,依托动词还原并再现画面,教师先尝试给“贴”字寻找替换词,比如“靠”“挨”“倚”等词,在对比中学生发现这些词语没有课文原文“贴”字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好,无法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我们”对鹅的惧怕,然后教师相机组织学生动作表演“悄悄走”的样子,感受动作背后所承载的人物心理。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表演中一个个弓着身子,猫着腰,还轻轻地踮起了脚尖;在表演“不敢说话”时,不少孩子瞪大了双眼,捂住了嘴巴,两腿一直不停地颤抖……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入境式朗读,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将自己完全置放在文本的情境之中,内心的感受与意识也完全沉浸在故事和角色之中,形成了鲜活而丰富的内在感知,而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再进行朗读,文本的语言就不再是机械而生硬的,而是完全出自于学生之口,他们的朗读就能完全再现课文中的内在画面和情绪,起到了顺势而下的朗读效果。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地批注,学生的意识在文本的语言中走了一个来回,并通过对比和赏析,将原本僵硬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将蕴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意蕴表达了出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批注成为了他们深入阅读、全面感知的基石。

三、深入文本,在精深品讀中悟法

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并不是随意设置的,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感和序列感,教师要密切关注语文要素呈现出来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即把握不同年级段下的训练侧重点和学生学习时循序渐进过程中的发展性。因此,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和积累的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地迁移运用,形成系统化的知识链条,构建关于批注完整的知识体系。

就以质疑式的批注为例,其实在统编版三上预测单元就曾经有所涉及,学生也已经形成了足够的了解,那在这篇《牛与鹅》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做好经验的激活,无需大张旗鼓地进行教学指导,而是帮助学生做好质疑式批注的迁移和过渡,并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探索、随手记录的习惯即可。

再比如感悟式批注,主要是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表达出来,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初读阶段的感受和精读阶段的感受两种类型。很多学生在常态化的阅读中一般都会停留在初步直观感受的层面上,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如果学生的思维长时间都停留在肤浅和机械的层面,就会形成这样的认知感受,导致学生内在认知意识不断下滑。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课文中的核心语段和关键语句,通过问题的引领和转化,激活和促发学生的内在思维,从而将感悟式批注落到实处。比如课文最后一句话:“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教师就可以相机提醒:课文中金奎叔的话,究竟给了我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这就让学生的思维重新回到文本中,在捕捉之前的“怕”与现在的“不怕”的转换中,开始审视作者从经历过的童年中究竟明白了什么、懂得了什么?由此,学生的思考就有了基石、彼此之间的探讨就有了抓手,学生的思维也逐步聚焦、逐步深入,所撰写出来的批注也就有了更加鲜活的纵深感。

相比于其他批注形式,鉴赏式批注就相对有一定的难度。编者对《牛与鹅》就有过两次经典的鉴赏式批注,分别是从抓关键词、抓画面感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的。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从这两处批注的思考方式、语言表达进行模仿,同时也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让学生认识到做好鉴赏式批注不仅可以关注关键词和画面感,也可以紧扣文本中的典型句式、修辞手法,甚至是标点符号等展开,并以这篇课文为载体,进行鉴赏式批注的尝试,真正为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批注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手段和策略,不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应该让学生在了解批注、学会批注和运用批注中强化思考,在分享中提升,充分借助批注训练表达、深化阅读,最终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真正激活每位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峰.语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写“批注”[J].基础教育研究,2014,(15).

[2]陆新伟.批注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7,(36).

[3]张圣安.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个案探索构架[J].学周刊,2017,(10).

[4]张娟.批注式阅读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

[5]沈雪珍.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方法例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10).

[6]王宗海.灵性与牵绊:审视批注式阅读教学中的几组矛盾[J].教育探索,2011,(8).

[7]覃练红.将批注式阅读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J].基础教育研究,2010,(17).

[8]楊晋夫,司正权.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J].文教资料,2010,(14).

[9]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9).

[10]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2005,(1).

[11]武庚敏.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1).

[12]戚韵东.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