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交流 心灵对话

2020-07-24 16:40朱瑜
幸福家庭 2020年7期
关键词:师幼科学幼儿

朱瑜

科学活动有着严谨性和特殊性。在科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常常会以是否得出结论、是否找到规律作为活动质量评定的标准。但科学活动需要注重师生、生生的对话,因此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使科学活动中的对话更为全面。

 从遵从走向沟通

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教师是教育信息的来源之一,在教育信息的传播中具有很大的权威,而幼儿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教师怎么说,幼儿就怎么听。这就是遵从的第一层体现。遵从的第二层体现就是对材料的遵从。材料怎么提供,幼儿就怎么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完全迷失了自我。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除了从教师到幼儿的单向传递外,幼儿到教师、幼儿到幼儿、幼儿到材料等方向的互动与沟通很少。教师要进行从遵从走向沟通的转换,构建正确的对话形态。

(一)师幼对话出新意

师幼对话在一日活动中十分平常,但在教育传播背景下的师幼对话却有着更多内容、更深层次的含义,它追求的是师幼之间平等、开放的交流和沟通。在平等、开放背景下的师幼对话,常常有“老师,我不同意这么做,因为……”“能不能换种材料试试”等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幼儿反馈,这些反馈带来的是一种新意、一股清流,随之而来的就是科学活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幼本对话筑新景

在科学活动中操作是生本对话的主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本”,是指科學活动中的材料。幼儿面对操作材料时,不再是有什么材料就怎么操作了,更多的是对材料的反馈。他们尝试通过材料寻找“一束思想的芦苇、一个灵动的智慧”,同时又与材料展开认知、思维的较量。

(三)幼幼对话树新风

在对话背景下的生生互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孩子勇敢地问、放声地讲,还要让孩子静心地听。因为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不同的声音。当孩子在听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们会经历思维的碰撞,彼此间不是简单地协商听谁的,而是通过互相质疑、互相启发,从而不断丰富、完善对问题的认识,在多次反复中逐步找到答案。

 从肤浅走向深刻

教师和幼儿之间对话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过于封闭,总是提出诸如做得对不对啊、你们是不是这样想的之类判断性的提问,或是教师提问的关注点在于结论的获得,忽略了对幼儿在这个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比较、质疑等科学精神培养和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在操作环节的设计上过于浅显。表面上幼儿思路畅通,气氛活跃,操作顺利,实则是材料提供缺乏探索性,忽略了科学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而将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了一场表演。

(一)言语回应

问题是幼儿科学探索的起点,疑问是科学活动中最值得珍惜的动力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活动中孩子提出的问题、疑问,并运用针对性的话语回应,通过高效的对话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引导孩子明确科学探索的方向,支持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索。

(二)操作实践

1.少一些验证性操作,多一些探索性操作。在科学教育活动需要得出结论时,教师会自己先操作一遍然后说:“下面我们试一试,老师刚才所说的对不对。”然后,幼儿开始动手操作。这样幼儿虽然在动手,虽然在与材料进行对话,但仅仅是验证教师的想法,其本身探索过程已被教师抹杀了。如果把验证性的操作拿到活动前变为探索性的操作,让幼儿在自身的操作过程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幼儿既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他们的探索精神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2.少一些演示性操作,多一些自主性操作。美国心理家布鲁纳说过:“一个人要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亲自从事发现行为。”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去发现,不是代替幼儿去发现。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借助可提供的材料,自主实验,如在“磁体的特性”操作实验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让孩子了解磁铁的特性。让每位孩子自带两三个小物件,然后把孩子带的物品聚集在一起让他们自主操作,自由发现、记录,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构思和组织让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操作权,他们对获得的经验也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

科学活动开展的过程,是各种形式的对话不断深入展开的过程。教师只有关注了对话形态的全面性和对话品质的质量,并为之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活动。

猜你喜欢
师幼科学幼儿
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策略研究
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师幼互动”研修纪实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