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国银联发布《2019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较2018年来看,移动支付使用频次与消费金额双增长,公众安全意识有所提升,发生损失人群占比下降。不过,一些人们的日常习惯里面还是暗藏了隐患,包括:更换手机后不解绑银行卡或删除敏感信息;删除带支付功能的APP 但不解除银行卡绑定;随意尝试扫描带优惠信息的二维码。这些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不良使用习惯。
4月初,一项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研团队使用人工智能解码系统,把人的脑电波转译成英文句子,最低平均错误率只有3%。参加实验的4名志愿者都是癫痫患者,他们由于治疗需要在大脑表面植入了数百个微电极。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些微电极阵列来记录其脑电波信号,然后借助人工智能系统进行解码。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展示了以高精度和自然语速来解码皮层脑电图。在对其中一个志愿者的脑电波解码任务中,平均每句话只有3%需要纠正——低于专业人工速记员平均5%的错误率。但研究团队也强调,该研究涉及的句子量比较少。“如果你尝试不使用这50个句子的数据集,解码就会糟糕很多。”论文第一作者约瑟夫·马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4月中,美国、意大利等疫情重灾区已经出现了卫生医疗用品紧缺的问题,口罩、呼吸机以及用于检测的鼻拭子和咽拭子等必备用品已经供不应求。危急时刻,3D 打印技术已经成为一支拯救生命的奇兵。一个由南佛罗里达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组成的联盟宣布,他们已经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协商,制定了生产 3D 打印测试样本的通用指南。同时,一家位于马萨诸塞州萨默维尔市的 3D 打印技术开发商和制造商Formlabs,将在俄亥俄州的工厂投入 250 台打印机,用于生产新冠病毒测试的鼻拭子。
3D打印在中国抗击新冠疫情中也贡献了力量。上海市一家科技企业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隔离病房驰援湖北。湖南一家集团用3D技術生产了一批医用护目镜驰援抗疫一线,它的重量只有普通护目镜的四分之三,同时还可根据个人面部数据实现私人化定制。
冷天,早上出门时手机还有80%的电,在户外稍微使用了一会儿电量就只剩20%了,甚至还可能会遇到自动关机。你知道为什么天气越冷手机掉电越快吗?简单来说,我们的手机使用的其实是一种怕冷的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也称为蓄电池、充电电池,可以通过充电反复使用。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锂离子的活性就会降低,导致手机待机时间变短、电池掉电加快。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比如说零摄氏度或者零下十度的时候,手机可能出现自动关机的现象,但其实这是对手机电池的一种保护。
4月20日,肯德基宣布在国内公测“植培黄金鸡块”,该产品以大豆蛋白、小麦蛋白及豌豆蛋白为原料。4月21日,星巴克宣布于22在中国区菜单上首次亮相Beyond Meat人造肉产品,一份“牛肉面”69元,一时间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
自从人造肉概念推出以来,其相关话题就一直被人们所热议。今年以来,更有不少媒体预测,人造肉将在两年内走上大众的餐桌,成为我们的日常食材之一。实际上,人造肉分为“植物肉”和“细胞肉”两种,目前进入消费市场的Beyond Meat、Omnipork等人造肉商品,都是以植物来源的蛋白为原料,通过物理方法改变蛋白质结构,从而模拟真肉的外观和口感的植物肉。
4月21日,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通过媒体透露,该研究所李凯彬课题组与该校模式动物研究所赵庆顺课题组以及南京尧顺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生长快速、肉质量高和规格大的新品系黄颡鱼。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水产养殖鱼类的基因敲除,该成果已发表在《水产养殖》杂志上。
科研人员采用第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锌指核酸酶技术,成功敲除了黄颡鱼的肌肉生长抑制素(以下简称肌抑素)基因。肌抑素基因是一个控制动物生长的重要基因。多种定向选育获得的优良品种家养动物,如牛、绵羊和狗等都携带了肌抑素基因的自发突变。携带这些自发突变的家养动物均呈现出“双肌”表型,肌肉含量比肌抑素基因正常的品系显著增高。
4月,来自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域发现了体长达45米的动物管水母,该动物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动物。管水母是由许多有独立动物生命特征的个体组成的群居动物,因此它也让科学家开始怀疑,之前对生命个体的定义是否需要修改。
管水母大约长达45米,其长度比最大的海洋动物——蓝鲸还要长,后者最长约30多米。管水母是一种半透明的,线条状的生物,其生存状态有点类似于珊瑚,其由许多更小的生物个体组成,这些组成的个体也被称作“zooid”(游动孢子)。这种游动孢子是形成管水母这个复杂生物体的小成员,不过游动孢子的本质也是多细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