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霖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江苏 镇江 212000)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十分常见,通常是由冠状动脉急性或者持续性缺氧/缺血所致,可引起心肌坏死的情况,本病的患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患者在发病后可表现出剧烈并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休克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危及生命健康[1]。故,早期的正确诊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患来说尤为重要。此研究,笔者旨在分析心电图检查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总结如下。
以2017年1月~2019年8月本院接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患20例为对象,包含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介于60~85岁之间,平均(68.25±2.61)岁。患者病历信息完整,能主动配合进行检查,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组都接受心电图检查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当中,患者心电图检查的方法为:将PR段作为基线,于J点后80 ms部位对ST短进行测量。若Q波时限≥30 ms,且深度≥0.1 mV,即可判定为病理性Q波。若肢体导联抬高≥0.1 mV,且胸壁导联抬高≥0.2 mV,即可判定为ST段抬高。若≥2个连续导联,后壁(V7-V9)、心尖部(V3-V5)、广泛前壁(V1-V6)、右室(V3R-V5R)、前间壁(V1-V3)、侧壁(Ⅰ,aVL,V5,V6)与下壁(Ⅱ,Ⅲ,aVF),即可判定为急性心肌梗死。
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作为标准,评估20例病患心电图检查的准确率。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若冠状完全闭塞,且狭窄部位存在充盈缺损的情况,造影剂滞留亦或者是残余狭窄,即可明确诊断。
对数据的分析选择SPSS 20.0软件,t检验计量资料,也就是(x±s);x2检验计数资料,也就是[n(%)]。P<0.05有显著。
本组20例病患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者20例,当中,无心前区疼痛症状者有8例,占总比例的40.0%;心前区疼痛者有12例,占总比例的60.0%。
20例病患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者有19例,占总比例的95.0%,当中,非Q波型心肌梗死者有3例,下壁心肌梗死者有11例,右室心肌梗死者有6例。对本组20例病患心电图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20例病患不同方法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表[n(%)]
对老年人来说,其机体功能比较差,且血管存在老化的现象,使得其更容易出现心肌梗死这种疾病。相关资料中提及,心肌梗死具有病情进展迅速、发病率高和病情变化快等特点,若患者在发病后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将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会危及生命健康。在近几年当中,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我国老年人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显著增高,需要引起临床的重视。
心电图检查在我国临床上属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诊断方法,具有易普及和操作简便等特点,能够重复多次检查,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的病情。有报道称,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这两者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当人体出现心肌缺血的情况之时,将会引起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情况;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在梗死缺血区域当中可以见到节段性室壁运动能力明显减弱的现象,且厚度明显变薄[3],故,临床医师可将之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此研究中,20例病患心电图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5.0%,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10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综上,选择心电图检查法,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患进行诊断,能够有效提升其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