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蕾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 手术室,江苏 苏州 215000)
低体温指体温为34℃~36℃的现象。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低、各器官功能衰退、手术耐受度差,术中发生低体温的风险更高。低体温的发生,易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且可导致麻醉复苏时间延长,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及患者的预后。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有助于预防术中低体温,改善老年手术患者的预后。本文于本院2019年6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45例作为观察组,阐述了围手术期优质护理的方法,观察了护理效果。
以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期间的老年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性别:男/女=26/19,年龄(78.99±11.34)岁。以实施常规护理期间的老年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性别:男/女=17/18,年龄(79.10±10.64)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年龄≥60岁。(2)术前体温无异常。(3)均为全身麻醉。(4)知情同意。(5)无手术禁忌症。(6)无认知功能、意识障碍。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旨在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1)术前干预:研究发现,术前存在不良情绪,易增加术中发生低体温的风险。对此,建议护理人员于术前加强心理干预。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术前心理状态对术中体温的影响,使患者认识到低体温的危害,确保患者可自行调整心态。(2)术中干预:①在患者送入手术室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用被服覆盖患者的肢体,避免肢体暴露。②入室后,应严格控制室内温湿度。正式进行手术操作前,除术区外,其余部分肢体应避免暴露。患者手术床应保持干燥,术野周围皮肤应采用粘贴巾覆盖好。③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发现体温下降时,应立即处理。④可将充气毯应用到术中,使患者背部、臀部、四肢处于充气毯上,根据患者的体温,对充气毯温度进行调整,确保患者术中体温稳定。⑤消毒的过程易带走热量,增加低体温发生的风险。建议护理人员采用Betadine消毒液代替乙醇消毒,减少消毒液挥发量,预防术中低体温。⑥液体加温:术中患者需大量输注药液,液体温度过低,易诱发术中低体温,建议采用加温仪对液体进行加温使用。⑦冲洗术区以及擦拭皮肤时,应用温生理盐水及温盐水纱布,达到保温的目的。⑧麻醉师应根据患者的体重,控制麻醉药物剂量,减少麻醉时间,提高手术效率,降低低体温发生率。(3)术后干预: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需立即为患者盖好被子,送至麻醉复苏室。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麻醉前体温(37.5±0.1)℃,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30 min(37.2±0.1)℃、麻醉60 min(37.1±0.2)℃、手术结束时体温(37.4±0.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术中体温对比
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2.2%、入室前护理满意度(96.5±1.5)分、麻醉前满意度(97.0±1.0)分、并发症 发生率2.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表2 低体温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外科手术过程中,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风险较高。如未给予干预,易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影响预后[1]。针对老年手术患者所实施的常规护理方法,内容以术前探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等为主[2]。上述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保证手术安全进行,但难以预防术中低体温。根据本文研究并结合上述数据表明,实施常规护理,难以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差,护理满意度有待提升。
为预防术中低体温,本院尝试将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应用到了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术前探视时,对低体温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可增强患者的自我干预以及心理调节能力。术中,通过覆盖肢体、应用充气毯、液体加温、温生理盐水冲洗术区、控制麻醉药物剂量及时间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可使患者的体温维持在稳定的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主动为患者盖好被子,可使患者的体温快速恢复,为预后的改善奠定基础。根据本文研究,实施上述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后,结合数据表明:较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患者低体温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满意度更高,优势显著(P<0.05)。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在降低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方面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