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玉莲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甘肃 兰州 730030)
现阶段,多数学龄前儿童均需要进行多项疫苗接种,但是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使疫苗接种存在一种不甚安全的环境中,因此,临床方面考虑,将合适的护理方式应用于疫苗接种过程中,以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1]。基于此,本次研究将预防性护理应用于疫苗减少过程中,并分析其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疫苗接种的6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疫苗接种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共315例,男168例,女147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34±1.03)岁;观察组共285例,男162例,女123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18±1.12)岁。本次研究均为自愿参与,参与儿童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组间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呈均衡性分布(P>0.05)。
对照组接受常规接种护理:护理人员在行疫苗接种前,了解儿童是否存在发烧、感冒等症状;告知儿童监护人疫苗接种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等[2]。
观察组接受预防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健康教育:接种前,对儿童及监护人进行健康知识宣讲,通过发放宣传图册和当面宣讲的形式,将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明确告知对方,并叮嘱其疫苗接种期间的注意事项及禁忌,指导监护人掌握对不良反应症状的正确处理方式。
②接种环境及前期准备:医务人员需定期对接种室进行消毒及清洁,确保室内空气畅通,温湿度适宜,并在室内准备体温计、血压计等常用医疗用品[3]。儿童行接种前,需准备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吸氧机等医用设备,预防疫苗接种过程中的不良发育症状。
③疫苗质量控制:加强对接种疫苗储存及使用的管理,确保疫苗来自正规生产厂家,行疫苗接种前,对疫苗的生产批号、使用期限、名称、生产厂家等信息进行核对,接种前将疫苗与吸附剂充分溶解,选择合适的接种位置进行接种,对多次接种疫苗的儿童,可选择上肢交替注射,避免形成局部硬结。
①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发热、恶心呕吐、皮疹、头晕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②疫苗接种知识知晓率:包括预防接种证查验及长期保管、一般反应认知和处理、Ⅰ类疾病预防传染病种类、生活及饮食护理等,知识知晓率=知晓例数/总例数×100%。
将本次研究收集的数据资料录入至SSPS 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以(n、%)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疫苗接种期间,对照组儿童出现发热3例、恶心呕吐2例、皮疹2例、头晕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9/315);观察组儿童出现发热1例、恶心呕吐0例、皮疹0例、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2/285)。
组间对比x2=3.862,观察组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经对比,观察组儿童监护人的各项疫苗接种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儿童监护人(P<0.05),见表1。
表1 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知晓率对比[n(%)]
疫苗接种是指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体内,使接受方获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能力,使接受者对该疾病获得较高的抵抗能力[4]。通过注射疫苗后,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有效刺激,产生保护性抗体,对部分感染性病菌进行清除,防止感染。在疫苗接种期间,给予预防性护理,可通过对接种儿童的机体状况、疫苗质量、接种过程中注意事项的讲解等角度,合理降低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儿童在接受预防性护理后,疫苗接种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结种护理儿童,且监护人对疫苗接种知识的知晓率较高。提示,实施预防性护理后,儿童在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得到有效控制,且有利于监护人对疫苗接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儿童疫苗接种过程中应用预防性护理,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提高儿童监护人的疫苗接种知识知晓率方面,应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