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三,重庆 400042)
患者因为长期无法自由活动,机体肠道蠕动性减弱而产生便秘。便秘是指个体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的症状。许多骨科疾病会限制患者肢体功能,甚至会造成无法正常下床活动,从而导致许多患者便秘的发生[1]。本文重点探究骨科卧床患者产生便秘的原因,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护理手段,统计两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心理状况和患者的排便情况,以达到患者便秘状况的改善,详情报告如下。
实验对象选取我院2017年08月~2018年04月收诊于骨科并患有便秘症状患者共计5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人。实验1组实行常规临床护理,实验2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针对患者便秘的情况采用干预性心理护理措施。
纳入标准:(1)收治患者均为因骨科疾病需卧床患者;(2)经临床诊断无严重心理、生理疾病;(3)患者家属及患者同意此次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遗传或非遗传精神疾病患者;(2)免疫等重大系统疾病者;(3)功能脏器严重受损者;(4)换有惊厥史患者。
实验1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最大年龄为65岁,最小年龄为23岁,平均年龄(36.85±6.28)岁,3天排便1次的患者10例,4~6天排便1次的患者7例,1周以上排便1次的患者12例。实验2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39.26±6.08)岁,3天排便1次的患者16例,4~6天排便1次的患者8例,1周以上排便1次的患者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平均年龄等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骨科卧床患者制定患者便秘原因调查表。对随机分组且存在便秘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判断其方法对患者心理状况及便秘产生的作用。实验1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实验2组采取针对患者便秘情况予以心理护理干预[2]。
1.2.1 制定患者便秘调查表
实验1组患者被实施常规护理。实验2组患者填写护理人员制定的专属骨科患者便秘调查表,其中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卧床时间、进水量与排尿量、进食情况、床上排便感受与疼痛等;充分了解便秘患者的生理及心理感受后,针对患者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方案[3];以上选项由患者本人填写,经过培训合格的护士负责统计并整理。
1.2.2 情绪测评表
骨科卧床患者因行动不便,加之便秘等因素会产生不良心理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情绪测评[4]。情绪测评主要包括焦虑和抑郁测评,总分数满分数值为100分,综合数值越高表示患者的不良情绪影响越大。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干预后,统计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排便情况,随后在进行护理实验研究过程中调查两组患者便秘护理治疗感受与心理状况统计,维护患者心理状态。
使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情况。共有二十道题目例出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患者需根据最近一周自身基本情况,回答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共计100分。计分方式:正向计分法、反向计分法。正向计分题型A、B、C、D按照1、2、3、4分计数;反向计分题型将A、B、C、D按照4、3、2、1来计分,取整数计算,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患者经护理治疗后每日排便次数1~2次为正常;每日患者排便次数1次为轻度便秘;每3~5日患者排便1次为中度便秘;5天以上仍未便秘患者为重度便秘患者。
基于SPSS 19.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型指标以例(n/%)表示、x2检验,计量型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手段后对比便秘护理显效概率(痊愈+轻度),实验2组患者状况明显优于实验1组,P<0.05差异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便秘护理状况评分对比[n(%)]
患者会产生便秘的原因主要有几大点:长期卧床导致消化系统不良、饮水量不足、活动受限、排便方式、饮食结构不佳而加重患者的肠胃功能退化等[5]。多数患者发生便秘多是因为患者受到骨科疾病限制而无法自由行动,从而引起食欲不振和心理状态不良的情况。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程度的护理干预方法,统计两组患者心理及便秘改善概况,经研究表明,实验2组患者便秘状况、情绪恢复状况取得较为理想效果[6]。
综上所述,针对因骨科疾病卧床并发便秘患者临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便秘状况,同时增加便秘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