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诗云
外宣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和其他应用翻译,根据外宣翻译的定义、特点和检验标准,外宣译者在外宣翻译实践过程中,应当在尊重源语基本信息的前提下,为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双重目的,以译入语为归宿,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外宣译者的主体性除了熟练的跨语言转换能力之外,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发挥政治导向,维护国家利益;辨别文化差异,引导文化交流;采用灵活策略,实现自然沟通。外宣译者在以上三方面的主体性是成功地进行外宣翻译的必要条件。
1 外宣译者的政治素质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
外宣译者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这是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最高目标和政治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国家的对外宣传和翻译工作实际上都是坚持本国所持政治立场与方向,服务本国利益与形象建构的政治表现行为与意识形态传播活动,其对外性就决定了维护国家利益是其首要任务(朱义华,2012:96)。外宣译者不可盲目照搬国外或国际通行的用语,而应该仔细斟酌。如常常谈到的“和平统一”一词,应该翻译成peaceful reunification。外宣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在主权和国家利益上,坚持以我为主来维护国家的合法主权。
外宣译者应以塑造国家形象为己任,这是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最终层次。塑造国家形象是发展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媒体在进行对华报道时,由于政治上的偏见或由于文化上的无知,严重歪曲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外宣译者不能为了迎合西方读者胃口而盲目照搬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表达方式,而应该以当前党的对外宣传指导方针为指导,即塑造一个发展中的、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落实到具体外宣翻译实践中,应该把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内容进行省略或弱化处理,如大部分媒体把“中国的和平崛起”翻译成了peaceful rise,这对中国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应改译为peaceful development,《人民日报》应该翻译成the Peoples Daily,the bridge linking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再如,在我们宣传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白衣战士”、“扶贫攻坚战”等有中国特色的比喻,如果直译为 a smokeless battle,white-coated soldiers,poverty-relief battle 将会带有浓厚的“战争”色彩,国外受众理解会有偏差。因此,在外宣翻译中必须遵循内外有别的灵活性原则,将其译为 invisible efforts,medical workers,poverty-relief campaign 更合适。
2 外宣译者的文化视野是实现文化交流的必备前提
外宣译者是原文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中国和英美两种文化差异非常突出,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偏好形象综合思维,注重统一,英美人偏好逻辑分析思维,注重对立;在价值观上,中国人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尊重权威和集体主义,英美人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强调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要成功实现文化交流,外宣译者需要对中国和英美两种文化差异谙熟于心,并在外宣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成功跨越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尊重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外宣译文可读性、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保证。中国和英美在思维上的差异也反映在语篇层面,中文语篇以意合为特点,多用四字格及短句,注重句子结构的平衡,英文以形合为特点,常用衔接词组成长句,层级间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如果在翻译时保留中文结构的句子,则会造成英文逻辑混乱、思维不清晰、不可卒读的印象,因此,外宣译者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厘清原文内部的结构关系,并在译文中按照英语的行文习惯重组,成功再现原文的信息。
3 外宣译者的策略意识是进行自然沟通的必要手段
文化习俗、社会环境和思维习惯的差异,给信息的交流传递造成了巨大的阻碍,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正如黄友义所说,外宣译者应该“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有时要删减,有时要增加背景内容,有时要将原话直译,有时必须使用间接引语。”(黄友义 2004:28)变译手段是跨越外宣翻译障碍,提高外宣翻译质量的有效手段。
所谓“变译”( variety in translation),常指笔译中因内容的调整或浓缩与否而有不同的形式 (方梦之 2004:124),具体而言,“变译”是对原文信息采用扩充、取舍、浓缩、合并、补充等方法以传达信息的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的翻译方法,包括编译、改译、摘译、译述、缩译、译评和译写等 ( 衡孝军等 2011:69)。“变译”更多地运用于新闻、科技、广告、外宣翻译等应用翻译中,变译的最大特点是“变通”。外宣译者必须有意识地根据译文读者的特殊要求,采用编译、改写等“变通”手法,改变源语文本的内容和结构,乃至风格,以方便目的语读者接受,使目地语文本更通顺、更清楚、更直接,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张健,3012:20)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自然表现,外宣译者更是如此。本文尝试为外宣译者主体性研究寻找一个框架,有待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跨文化理论、符号学、关联理论等为外宣译者主体性研究充实内涵,开拓外延。作为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为,外宣翻译更多涉及译者的选择与操纵的行为,因此,译者主体性研究对外宣翻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发挥外宣效果起着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衡孝军等.对外宣传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2]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