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静娴 孙灿 王立敏 朱星亮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不同学者是如何使用不同相关测量工具对校园欺凌的现状、影响因素、干预方法进行研究。
一、背景介绍
校园欺凌又称校园欺负、校园霸凌,近年来一直被视为一方净土的校园正在遭受校园欺凌的蚕食,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校园欺凌给学生、给学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校园欺凌现象。从2016年起学者们研究校园欺凌的数量呈爆炸性上涨。本文将对不同学者研究校园欺凌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进行文献综述,以帮助其他研究人员对此有一定了解。
二、文献回顾
王承清对中国期刊网上收录的 518 条校园欺凌研究的论文题录进行计量学分析,发现校园欺凌研究在 2015 年后迅速发展起来,并集中在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和干预对策等层面。
(1)对校园欺凌现状的研究
《数字背后:终结校园暴力与欺凌》一文中,经过对144 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发生的暴力和欺凌行为研究的数据的分析处理发现全球约 1/3 的儿童遭受校园暴力与欺凌。国内学者比较习惯用调查法进行数据收集,他们经过数据分析之后普遍认为初中生较高中生更易受到欺凌、鄉村学校较城市学校相比校园欺凌事件更为多见,但是男女学生欺凌与被欺凌的比例各位学者意见并不统一。
孙临美对 160 名中段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匿名的自我报告式问卷,其调查的内容包括欺凌行为的类型、欺凌别人的原因、被欺凌者受到欺凌之后的反应、教师和家长的态度、面对欺凌事件的发生时旁观者的行为,她在数据中发现男生较之女生更易受到同学的欺负以及女生在欺负别人方面比例并不比男生少。黄亮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抽取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共268所学校的9841名15岁学生参加了测试和背景调查,他发现男学生群体中遭受过至少一种校园欺凌的学生比例要高于女学生群体。但是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王祈然基于媒体文本的实践研究,对我国2016年各大纸媒公开报道的34起典型校园欺凌事件的地域特征、主客体特征、过程特征、结果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他发现男性欺凌者占据了较大比例,被欺凌者中女性和男性的绝对比例差距较小。
(2)对校园欺凌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此类研究中,测量工具大多是多题多类型工具,而实际研究中使用单题单类型测量欺凌的研究却不少见。多题多类型工具主要是指各种调查问卷和量表,最为常见的量表为学校欺凌量表、攻击性量表、青少年道德推脱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等,调查问卷的中所询问的问题大多为学生个人信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学者们通过数据的处理分析后发现情绪调节与自我效能感、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政策等都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影响因素。单类型测量欺凌的研究主要表现为针对性的研究某一因素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例如王明觉在广东省某中等职业学校做了一个关于暴力文化对校园欺凌造成影响的问卷调查,其中问题都是围绕“暴力文化”所展开的;于冰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抽取河南省开封市大同中学不同年级不同类型4000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体育锻炼情况和频率为主题,发现那些身体孱弱、体质较差的青少年更容易遭受校园霸凌的侵害。
(3)对校园欺凌干预方法的研究
学者们通过各种测量工具来进行对校园欺凌干预方法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检验干预效果的表现及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多位学者经过研究发现有针对性的、可行的干预方法对校园欺凌的干预防治有很好的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循证实践和三角循环提出了校园欺凌防治路径模型,该模型以大样本的调查证据、区域性的研究性证据以及典型的实践性证据这三类证据为基础,以提升校园欺凌防治的有效性为根本目标,涵盖证据获取、证据分析和证据应用三个环节,为全球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有效证据。聚焦到具体操作层面,教科文组织认为应当开发校园欺凌证据库、建立校园欺凌证据评估机构、提升防治主体的循证能力等。
赵陵波选取了43个校园欺凌的干预研究,使用CMA3.0分析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并使用GRADE系统对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估。在研究中,该学者将欺凌行为、受欺凌行为、心理健康、态度等因变量作为衡量反欺凌干预项目效果的结局指标,同时考察被试年级、干预周期、干预特征、实验设计对干预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欺凌干预是有效的,干预周期越短,干预水平越多,反欺凌干预效果越好。
游志麒对湖北省和广东省初一至初三的791名学生进行以测量旁观者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注意、解释、责任、能力和干预为主要内容的有效调查后发现亲社会行为与旁观者干预具有显著性正向相关。
三、总结
目前我国对校园欺凌的研究热度正在逐渐上升,学者们也在不断拓展更多方法研究校园欺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学者会使用各种问卷如:学校欺凌量表、攻击性量表、青少年道德推脱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等去了解学生是否遭到校园欺凌、学生目前人际关系、学生所有社会支持等,测量内容也较多元化,不仅包括现状还包括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法。期盼在未来学者们通过更多的研究能够找到有效避免校园欺凌的方法,以还校园一份宁静。
参考文献
[1]张静.UNESCO《数字背后:终结校园暴力与欺凌》报告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20,33(01):18-23.
[2]孙临美,林玲.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 归因及对策[J].校园心理,2009,7(03):153-156.
[3]黄亮,赵德成.中学校园欺凌:现状、后果及其应对策略——基于中国四省(市)与OECD国家数据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12):102-106.
[4]王祈然,陈曦,王帅.我国校园欺凌事件主要特征与治理对策——基于媒体文本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7(03):46-53.
[5]赵永萍,赵玉芳,黎岳庭.校园欺凌测量工具的多视角分析与选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4):118-124+199.
[6]马德森,矫志庆.道德推脱对儿童青少年校园体育欺凌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1):80-85.
[7]王明觉,温映霞,杨岭.基于暴力文化影响下的校园欺凌现象探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1(01):46-52.
[8]于冰.从被害人角度分析校园霸凌现象——以开封市D中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J].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27(01):90-94.
[9]张静.UNESCO发布校园暴力和欺凌报告[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23):73.
[10]赵陵波,赖丽足,林羽中,赵春晓,任志洪.校园反欺凌项目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元分析和GRADE证据质量[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2):2113-2128.
[11]游志麒,徐钰,张陆.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量表在初中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01):7-10.
作者简介:
廖静娴(1997-),女,汉族,籍贯:江西省赣州市,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儿童保护与家庭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