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斌
摘 要: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时,为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师可基于立德树人教育视野,探索地理教学新模式,提高地理课程教学质量。下文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地理教学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立德树人;教学意义;教学研究
引言
为实现地理教学育人预期效果,教师开展立德树人地理教学引导,为学生建构新的地理学习模式,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给予学生地理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地理课程综合学习实力。
一、立德树人的地理教学意义
(一)培养学生地理文化修养
初中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时,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开展地理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地理文化修养,使得学生地理知识学习,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价值观,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初中学习成长阶段,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引诱,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围绕立德树人开展地理教学,为学生成长建构良好环境,基于德育思想熏陶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一)突出学生主体,差异化德育指导
初中地理教学阶段,为充分发挥出立德树人教育优势,教师需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围绕着学生进行教学方案制定,保证德育引导的实际效果。通过对实际学情进行了解可知,学生的地理学习存在差异性,每一位学生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深度与学习效率不同。基于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师开展差异化德育指导,即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兴趣爱好进行德育引导,进而合理发挥出立德树人教育价值,实现预期地理学科立德树人教育目标[1] 。
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学“中国的地域差异”章节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进行学习思考。由于湖南省属于南方地区,因此学生对“南方地区”的相关内容学习效率较高,而学习“北方地区”内容时,由于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储备有限,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北方地区的相关地理内容。
为引导学生对中国地理知识全面思考,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启发学生地理思维想象力,教师进行该节课程教学时,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开展差异化德育指导,启发学生的国家地理民族情感。
如教师向学生进行发问:谁到过北京、谁去过黄土高原、谁去过祁连山、谁去过黑龙江、谁到过莫高窟等,由于每一位学生旅游前往的地域不同,每一位学生都可进行发言,讲述自己前往地域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教师开展差异化德育引导时,可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拓展延伸,引申出国家地理的南北差异、民族文化的统一、不同地域的人文精神等。
如学生讲述自己前往黄土高原的经历后,教师可引导出北方地区的黄河,基于黄河引申出长江,根据长江与黄河进行地理人文精神教学引导,启发学生对国家地理的好奇,增强学生的民族地理自豪感,深入学习理解“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地理综合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导向,立德树人教学渗透
新课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导向下,教师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应当探索立德树人的教学渗透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找出合适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思考,并点拨学生进行追问探索。基于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价值观[2] 。
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北京市:祖国心脏”内容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首都的视频,调动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想象。
为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在对该节地理内容教学时,不仅突出讲述北京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同时需侧重突出北京的国家政治中心,引导学生了解北京市的发展历史。基于学生的地理学习思考,教师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教学突破口,开展德育引导,启发学生的国家情怀,为学生营造思想高地,引导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透过北京市的地理知识学习,了解到国家发展的艰辛与荣誉。
(三)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教学深度与广度
在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当对地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基于立德树人教育视域,对地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拓展。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相关内容时,教师需找到实际的教学抓手,不能宽泛、大而空的进行理论说教。教师可基于地理课程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未来的理想,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公民,利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在后续教学引导时,教师则可根据学生树立的理想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使得学生通过实际学习行动,體现出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开展时,教师可开展立德树人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为学生建构高效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地理综合学习实力,实现德育教学的预期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志猛.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地理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20(05):82-83.
[2] 满建利,庄丙武.初中地理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J].地理教学,2020(0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