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目的 立足品味 智慧阅读

2020-07-23 07:30黄玉青
教育界·A 2020年6期

黄玉青

【摘要】阅读不仅仅关注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还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品析,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种阅读方法,即智慧阅读,从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几点教学思考。

【关键词】依据目的;立足品味;智慧阅读

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培养学生的阅读智慧,教师首先要确立阅读目的,根据阅读目的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使语文阅读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智慧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把握教材特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编排办法。每个年龄段的学习有着不同的阅读目的,需要专注于对学生不同阅读能力或者阅读技巧的培养。所以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1]。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的课文,情节比较丰富。比如《在牛肚子旅行》《一块奶酪》《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三篇文章,重在让学生学习情节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第三单元的写作主题是“我来编童话”。三年级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有留白的现象,要求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文章。所以,三年级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预测文本情节,理解文本内容。四年级的课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要求学生能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除了解决课本上遗留的问题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五年级课文则要求学生能够提升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文章的大意,这便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安排特点。清楚了这些后,教师可以依据阅读目的开展阅读教学。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落花生》的课文教学为例进行讲解。

二、关注学情了解

在安排一篇课文教学之前,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掌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或者感到陌生,教师就需要设置一些铺垫活动;如果学生对文本内容比较熟悉而且比较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多花点时间在对文本的讨论上。

《落花生》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家人之间有关花生的对话来揭示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内在,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花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种食材,同学们可能会吃到凉拌花生、炒花生、花生糕点或者花生零食等等。但是学生对于花生的种植过程不是很熟悉,可能会难以理解《落花生》中“落”字的由来。对此,教师应该给学生科普一下种植花生的过程。为什么叫落花生呢?因为它是在地上开花了,之后钻进地里结出果实,所以叫落花生。教师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能够相应地调整教学策略或者教学进度,解决学生的困惑,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好。相反,如果教师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向学生科普花生的种植过程,而一味地和学生聊一些花生的用途,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教师在课前花几分钟和学生交流,就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做到智慧阅读。

三、立足单元整体

编者把三篇或者四篇文章分在一个单元肯定有其目的,所以一个单元内的文章相互之间肯定存在着某些联系。教师立足单元整体,分析课文之间的关系,便可以找到教学的新思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三篇文章分别是《白鹭》《落花生》和《桂花雨》。《白鹭》是一篇赞美白鹭的散文,作者是郭沫若。教师先让学生浏览整篇文章,发现文章的2~8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写白露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写白鹭在觅食、栖息、低飞时的状态。所以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阅读目的,让学生对重点部分进行精读,体会作者笔下白鹭的优美姿态。而《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落花生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所以学生应当通过阅读来梳理文章的结构。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这四个过程。《桂花雨》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桂花来表达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除课文之外,教师还给学生补充了一首课外的小诗:“桂子花开香十里,枝遥花落乐心头,魂牵梦萦桂花雨,恍如重返故里游。”并补充了其他文学人士对于这篇文章的点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阅读,或者阅读教师补充的阅读材料。学生要学习作者的手法,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品位。《白鹭》的学习为《落花生》的学习做了铺垫,而《落花生》的学习又为《桂花雨》的学习做了铺垫,按照初步学习、深入学习、自主发挥的流程开展教学。教师给学生的权力和空间越来越大,让学生自主发现阅读的兴趣。每个学生在独立的空间内可以发展自己的阅读品位,在阅读和学习不同文章时也能收获到一些有关阅读的智慧。

四、明确文本特点

如果教师明确文本的特点,就可以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规律性。教师可以从文体结构、文体内容和语言表达这三个方面入手来定位文本特点,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落花生》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它主要刻画了花生的三个方面,分别是位置、外表和印象。然后又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花生的特点。花生埋在地里,长在地上,挖起来之后才知道它的特点,而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令人一见外表就生爱慕之心。虽然花生的外表不如桃子、石榴、苹果具有优势,但是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是最可贵的。其次,教师分析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整篇文章运用的最典型的手法就是“借物喻人”,父亲不仅仅是在和孩子们说花生,更重要的目的是谈论人生,教会孩子们怎样去做人。作者的用词也十分精准,比如这两个句子对比:“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一个“只”字的区别,能够体会到父亲的不同态度。这些都需要学生准确地研读。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写作手法。分析完这篇文章的文体特点之后,教师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1.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2.感受本篇文章的语言特色,重点学习用词的精准以及相关表达手法的使用。

五、聚焦重点内容

教师可以聚焦文本的重点内容,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快乐的阅读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要尝试独立解决存在的问题,学会和同伴之间相互合作,互帮互助。这也是阅读目的之一。

教师主要设置了两个学习任务:第1个学习任务由同桌二人完成,第2个学习任务由小组合作完成。在第1个任务中,每个学生都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向同桌介绍花生这种食材。可以介绍它在植物中的位置、外表、用途等等。在第2个任务中,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分角色朗读文本中的重要内容,并完成教师留下来的问题:“我爱花生,它的好处有( ),它虽然没有( ),但更可贵的是( ),我们不正像花生( )一样吗?我更要赞美(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有品格的人或物。”让同学们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或物,不仅是对本节课的学习作一个反馈,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拘谨,没有做到释放自我,释放天性,师生之间的互动难以开展。第1个任务也可以称为热身活动,通过同桌之间二人的交流来预热整个课堂的气氛。在第2个任务中,同学们会接触到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观念。“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同的思维碰撞在一起肯定会形成新的火花。教师如果想要提高关键内容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在教室创设一个具体的情景。比如,课前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课中播放一些音乐、视频、动画等等,都是非常好的辅助手段。这两个任务各有侧重,但指向明确。虽然活动的方式不同,但是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会衔接得非常自然。

六、注重教学反思

反思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经常会做的一项工作,但是完成的整体度和质量因人而异。执教能力和语文素养比较高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经常做语文反思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教师认为《落花生》这节课文的教学表现出了三个特点。第一,回归教材,注重教材。随着各种教辅资料的面世以及互联网教学手段的普及,很多教师都忽视了教材的重要性。然而教材才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它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本文不仅研究了与课文有关的单元主题的内容,而且研究了本年龄学段以及之前年龄学段所学到的知识,为课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设置了不同的任务。这些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驱动力,能够驱动学生紧紧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脚步,在课堂上做到专注、不走神,学习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即使是对于阅读方法的学习,教师也可以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精读、重点读、带着问题读、梳理脉络读等等都是不同的阅读方式。第三,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本文意在构建一个更加灵活、自由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产生紧张感和被约束感,尽可能地和教师做朋友,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同桌二人相互交流、小组分工合作是重要的辅助手段,能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释放天性。然后教师又明确了文体的特点,设置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准确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更加自信。以上便是本节课堂的教学反思。教师整理不同文章的教学反思,最后形成自己的反思集,今后在日常教学中时常翻阅,就能夠找到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灵感。

总之,阅读是语文学习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活动。怎么样把这个活动开办得好,能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则是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郭文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