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颖俊 周燕霞 田伟
摘 要: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存在误区:重教书、轻育人、疏于心理指导。导师制下的教师角色发生较大变化,导师充当学生专业学习的解惑者、操作技能的传授者、创新创业的合作者、生涯规划的领路人、情感生活的咨询师等。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因材施教,还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导师制;教师角色;高职高专
大学,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高职高专属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同样承载为祖国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使命。高职高专学生有其特殊性:学生自律性不强,学习能力较弱;情绪波动较大,学习状态受情绪影响明显;学习主观性较强,受老师偏好影响较大;自尊心强却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差等。张燕婷等[1]认为“95后”大学生存在自我意识较强、协作能力不足,开放意识较强、判断能力不足,竞争意识较强、抗挫能力不足等特点;张达志等[2]认为不同类型生源高职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均不同,应该按需提供專业的心理指导。这些特点均要求教师能针对学生个性特点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帮助学生顺利、高质量地走好高职高专成长之路。
1 高职院校教师定位的现状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在长期施行专职教师岗位和辅导员岗位分离的情况下,造成高职院校教师普遍认为,教师主责就是上课,学生管理是辅导员的责任,且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已经成年,应该学会自律。此外,教师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机制上,对教学任务、科研成果等均规定了硬性指标,而育人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并没有纳入这些硬性指标,这使得育人成为软指标,以致教书和育人相分离的情况在高职高专院校较为普遍。这显然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相背离[3]。
作为教师,首先要培养的是身心健康的学生。由于学科特点,医学类院校的教师不是师范类院校毕业,他们本身存在专业知识、技能较好,而教育心理、育人能力较弱的问题。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自律性较弱,情感上尚不完全独立,很多心理问题需要疏导,他们求助的对象往往就是辅导员或是任课老师。此时,心理学知识的欠缺、对学生不熟悉将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显然难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2 “导师制”下教师角色转变
1998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建议: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关心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个人的表现受到观察、纠正、帮助和鼓励[4],这种形式应该在所有的研究型大学推广开来。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生师比较大,“导师制”中每位导师的培养人数一般为5~8人,“导师制”的开展能有效解决“老师和学生只是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这一重大问题。
2.1 导师充当学生专业学习的解惑者、技能的传授者、创新的合作者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将他的知识、经验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教师所扮演的“基本角色”。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导师制”下的导师一方面由于要指导学生,更需要提升自我,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更新教学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导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增加,能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2.2 导师充当学生人生生涯规划的领路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相对固化,普遍缺乏应用与创新创业意识[5]。高职高专药学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咨询、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经调查,近七成高职高专毕业生都表示没有职业规划,毕业后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岗位。通过导师制,学生在大一入学时就与导师结成帮对,导师可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求职技巧,并进行适当引导,促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职业乃至人生规划,让学生们赢在起跑线上。导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3 导师充当学生情感生活的咨询师
高职高专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也不同于本科生,其心理特征存在既成熟又幼稚,既客观又主观等看似矛盾的特点,因此,高职高专学生更容易出现交往困惑、表达障碍、上网成瘾、网恋网贷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通过导师制,学生与导师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导师很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烦恼和困惑。
3 结语
导师制下的教师角色发生了较大转变,这对于高职高专药学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既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教学的因材施教,又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导师制开展时间较短,导师的选拔、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均未建立,后续还应当不断探索、总结经验[6],进一步完善导师制,使之与高职高专药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实现更好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张燕婷,王海洋.95后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肇庆学院学报,2017(38):61-64.
[2]张达志,李培培,冷士良.高职不同类型生源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分析[J].职业,2018(31):30-31.
[3]郑柏松.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75-77.
[4]SCOTT N,STONE B.A flexible Web-based tutorial system for engineering, Maths and Science subjects[J].Global Journal of Engineening Education,1998(1):36.
[5]谢宗波,乐长高,马建国.基于“1+n导师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6-7.
[6]廖燕丽.高校班导师工作实践问题与对策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