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媒体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传播者与受众混为一体,新旧媒体走向了深度融合。新媒体以崭新的姿态倍受公众欢迎,人们渐渐地冷落了传统文化,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存在严重的民族价值取向问题,由于西方文化不断渗入中国。因此,本文通过介绍融媒体对传统丈化的积极作用,分析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最后研究融媒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文化都带有独特的价值,共同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承,从未间断。当然,传统文化具有适应性,也就是对不同历史社会的适应,不同时代下的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显著特征,既要生存而取得革新,又要保持其本质不变,也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今,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互联网技术占主导地位,一切行业都要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经营,与时俱进,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传统文化要想赶上时代的步伐,也不能将自己孤立起来,而要虚心向新媒体学习,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从而科学地弘扬传统文化。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以供相关人员借鉴。
一、融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文化传播行业迅速崛起,新媒体风起云涌,在千变万化的文化传播领域崭露头角,为我国的媒体行业增强了无限光彩。实际上,新媒体作为一种新事物,在社会发展到信息化阶段的必然选择,不仅有助于人们获取信息,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注重时代元素的传播,夹杂着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一股脑儿被搬到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人人分享”的格局,为所有人群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而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传家宝,它也应当惜助新媒体技术融合的力量获得发展,充分发挥融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例如,传统文化可以积极借助移动互联的融媒体环境,通过网站、APP、短视频、自媒体等的媒体平台,形成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大合作,全方位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碎片化阅读的冲击
纵观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呈现出了“碎片化”的特点,“人”在很大程度上被以自动化、智能化为主的媒介技术所异化,失去了自我,一切唯媒体软件是从。在融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也随之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直接百度,变得懒散,不愿意动脑筋,大都以浏览现代文化为主,传统文化却变得越来越分散,不利于人们直接收这方面的信息。例如:“junk food”,人们更多追求高效率,往往在“少思考”的情况下获得所需信息,文章字数越少,越吸引入,碎片化阅读成了受众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敦不知,这种碎片化阅读只是一时的“充饥”,不适合人们阅读传统书籍,即便被“碎片化“的古诗词,当代人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知其含义。正因为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所以被搁置一边,无人关注。
(二)误读扭曲传统文化
融媒体时代人们通过的智能手机、电脑就可以在家阅读文化知识,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文化的“消费主义”。当前,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关注热搜度高的信息,即使无关紧要的小事,也被人们捧得风生水起,甚至被阅读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令人震惊的是,新媒体文化传播者经常误读、扭曲传统文化,主要目的是为了“制造噱头”,不断提升公众的关注度,不管是被公众认可,还是被公众批评,只要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就是所谓的“成功”。
如此一来,许多传统文化成了被人利用的工具,甚至经常被不良媒体当成恶搞的对象,以此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从根本上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与教育性。
(三)网络信息管制不足
现阶段,新媒体的发展十分迅速,远远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相关社会管理机制一时间也缓不神来,造成了新煤体信息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信息管理的漏洞百出,每天都有海量信息散布于网络之上,同时伴随着大量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令人防不胜防。由于新媒体技术复杂,网络信息管理手段还达不到标准,难以帮助人们辨别真假,导致实用信息和不良信息混在一起,对人们学习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干扰。不仅如此,有的恶意传播者还会采用不正当手段骗取钱财,致使部分人恐惧网络、远离网络,直接与传统文化相隔离。可见,在融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管制不到位,信息传播畅通无阻,肆无忌惮,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融媒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一)社会系统渗入传统文化
加大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应当科学地将传统文化植入社会系统,确保人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第一,通过教材体系和微课慕课,将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引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第二,采用“植入广告”的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在车厢、路牌设立宣传海报、标语等,或者将传统文化合理地渗入到现代影视作品中去,引起人们的关注度。第三,借助融媒体技术,着力打造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相关品牌,可以开发一些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像山西陈醋、苏州刺绣、川剧等,能够带来广阔的传播效应。
(二)媒体挖掘再现传统文化
面对融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可以借助云计算与大数据,以数字化的方式整合、再现传统文化,不断挖掘出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信息。当然,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是为了“看热闹”而了解传统文化,而是通過传统文化来预测社会发展趋势,从而改变决策手段,更好地造福人类。所以,媒体应当关注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尽可能地将新旧媒体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处理,再现历史、模拟传统礼仪、播放古典音乐等,甚至可以通过三维视觉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给现代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既可以走进“清明上河图”,也可以走进“全新的阿房宫”。
(三)移动网络传播传统文化
现阶段,人们已经进入了移动网络的世界中,人人持有一部手机,男女老少都是如此,随时随地查看信息,方便又快捷。同时,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智能手机用户急剧增加,信息传播方式、媒体形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平台不断推出文字、图片、视听等信息。实际上,传统文化可以借此机发展自己,比如:在相关融媒体平台上发布一些精彩的短视频,并通过微博、微信进行分享,或者与“扫描二维码”的传播进行结合,为传统文化在广大人群中的迅速扩散提供便利条件。另外,由于移动手机还具有在线与离线接收信息的功能,这就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创设了内容载体的“移动端”,形成以小网文、短视频、娱乐直播等的传播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实时互动。
(四)公众活动传播传统文化
近几年来,《记住乡愁》在中央电视台被重点推出,以及《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学习热潮。不难发现,公众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无比热爱之情,为传统文化在公众活动中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融媒体视域下的公众活动传扬传统文化,比如:《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网络平如发布公告,邀请全国诗词爱好者参与其中,开展诗词知识比拼竞赛活动,再将传统文化呈现于电视媒体。当然,在广大公众对中国诗词文化的兴趣中,更多的传统诗词文化得到传播,广为人知,进而在新的时代下重放光芒。
结语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新的文化传播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复杂多变,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文化的多元传播也属正常现象,新事物往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时代前沿,传播着最新的时代元素,这也是传统文化也不能企及的。不过,在任何情况下,传统文化都不过时,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只有将新旧媒体进行相结合,合理地传承传统文化,借助大数据技术来整合、挖掘、再王卿传统文化,才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集合,为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霄,杨雪.地方融媒体与传统文化“互惠双赢”——玉溪日报社新媒体文化传播实践初探[J].中国地市报人,2019(5):71-73.
[2]黎晓春.融合创新:传统媒体的文化重建[J].新闻战线,2017(24):7-9.
[3]张小玲.浅析融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J].传媒,2017(14):81-83.
[4]刘秀梅,许明.融媒体时代综艺节目主持传播文化空间的自觉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6(5):48-54.
[5]李玉媛.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困境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8,16 (6):57-60.
[6]马相龙.融媒体时代下的农村回族文化符号传播——以威宁农村回族为例[J].视听,2018(12):207-208.
[7]吳杰,包冰,杨奕华.融媒体语境下朱子文化的传播研究[J].东南传播,2016(9):38-39.
【作者简介】胡彦宏,内蒙古大学新闻专业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