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过庭《书谱》各刻本的特点与篇幅划分

2020-07-23 06:58陶帅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特点

摘    要:唐代孙过庭所作《书谱》,可谓是超高水平的草书法帖与有着恢宏思维的书法理论巨作,但自唐代以来,《书谱》几经翻刻与印拓出现了各类版本,收录在各卷别的墨迹有着不尽相同的特色,笔者结合各古籍对《书谱》的评论和描述,对其进行各刻本对特点的进行分析,此外对于《书谱》段落的划分与篇幅的安排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希望从一些新的角度探明其中的原委。

关键词:书谱;孙过庭;特点;篇幅划分

在古代书法的刻本与墨迹的研究中,对于某一特定书家的代表作品版本的探究是有一定价值的,也是属于一个值得投入精力深入考察的科研方向。但若只是阅读文献和书家的评论是无法全面地宏观地认识不同根据不同对字形、章法、结构有全面的了解,因此笔者查阅了关于孙过庭《书谱》不同机构收藏版本、各年代留存法帖图版、刻本与拓帖流传史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透彻的理解并在比较后分析中产生一些结论性的思考。

一、《书谱》各版本特点

现今最为珍贵的版本是宋徽宗翻刻于《太清楼帖别卷》上的一版,由《书谱》真迹翻刻,官方的刻帖谨严细致,还原度高,此版《书谱》因是影印版故整体都较为完整。作为拥有各类新技术与印刷条件的当今出版能力的现代社会,反观曾经的书卷就会发现,其中的细节还原程度和对噪点的处理上都并非完美,小开本的装订也使得学书者对于整体的把握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当然作为习作和积累长期临摹而对墨迹规则的了解而言,这些缺点并非是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不过也能在侧面看到它在表达以及呈现感的局限性。

后有安岐丙成年间从梁相国家得《书谱》真迹,于是在康熙年间前后刻了两套《书谱》,两套《书谱》内容相同但使用材质不同,一木一石,都照原样摹刻出真迹面貌。安氏石刻本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则于《书谱》正文后段,石面风化剥落拓本成油点状;另一则于安岐跋后有一马蹄形石纹。正是安氏对《书谱》的高度重视 ,才能将其用匠心复刻并拓出如此珍贵的版本,正如其在木刻帖跋语中写道:“余朝夕披对,想见前贤,苦心著述,垂数干肓,其精神贯注,原欲经世行远,使后之学者得所依归。”当时安氏为刻好《书谱》,先刻木版用来测试技法能力,又数年备石材,镌刻才告完工,可谓用心之致。

明代《停云馆法帖》中的收录是文征明得到真迹本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是把此时传世的《太清楼帖别卷·书谱》作底本翻刻在《停云馆法帖》里的《书谱》。因文氏父子皆工书画,其摹刻多以墨迹上石,这份帖摹刻做工精致细腻,字形大小及笔锋起落转折清晰,纤毫毕见,与墨迹无异。此卷分为上下两卷,其原文仅此三千七百多字而已,没有残缺遗漏,也没有所谓的序言,这样的结论现在也被大多数书家接受。因为《书谱》对于书法的源流有探究,文字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的人物和他们的成就都有清晰的记录。对古今善书人的辨析也有论述,对古人追求的法度严谨到今人追求的妍雅姿媚有理性的评判。

《书谱》中严谨而精美的线条渗透着古人的笔法规则,以此来教授后人学书的技巧,懂得分辨是非优劣,已为学书者树立了典范。其实无论版本的异同,这样结构上的完整性已经没有能再添加附录的内容了。至于《书谱》后文写历代各类书论优劣且各有例出条目分析,有的讲以往的结论再次论证罢了,与最初提出的观点没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有的章目提出新的学说,但是创新往往需要多次尝试才有一些微小的进步,更多的是被历史淘汰,留下最优质的那一个。

二、《书谱》的篇幅划分问题

现存《书谱》是否只是“序”而并非正文?在整体的段落上是否有上下部的划分?这些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刘鹗在《太清楼帖别卷·书谱》跋文里提到,在明代之后的各个刻本中,其中的字法都是用侧锋与中锋并用,但是唯独薛绍彭元祐年间所刻的是用纯中锋,这一点和太清楼帖的笔法是一致的,所以他认为宋拓薛绍彭版书谱正是太清楼版。民国时有正书局也有出版过线装版,此拓本线条分明,细节完整,在某些草字旁还有小楷字标注,卷末有楷书落款“元祐二年河东薛氏摹刻”十字。因为原文在刻法上也有很多不同,这卷末的十字是最初刻的还是之后追加刻上的也很难判断了。从唐代开始,经历了北宋进入官府被帝王收录复刻,又有文征明父子将其翻刻,近人更是秉承匠人精神将其摹刻墨拓出版,在历代多方收录中,孙过庭《书谱》一文均为三千七百余字,所用书体为草书, 各版本其卷首题有“书谱卷上”以及“吴郡孙过庭撰”一行,篇尾有“垂拱三年写记”六字,但唯有太清楼刻本没有题字。这也成为了一些学者认为《书谱》并非全文的论断的佐证之一。

《宣和书谱》之所以将《书谱》认为是序言,也许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的误认为其文乃非正文,没有深入探索这件事。至于文中写道的“撰为六篇,分成两卷”,我们联系全文分析也不难发现,其实是符合整个《书谱》段落的划分的。有学者觉得,仅此三千七百余字就寫成了六篇还分为上下两卷,不会太短了吗?其实我们观察孙过庭的真迹,能发现其文是书于娟素之上,大的字足有一寸长,小的字也都在五分长以上,孙过庭创作《书谱》的含义不在于论述书法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是草字的书写示范,和平常的著述有所不同。而且唐代以前的论述著作多是以短篇的形式呈现,看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收录的各书论便可得知。何况包世臣在《跋书谱》中所说其“笔墨利病,推阐几尽”,在书论角度上《书谱》写的也是尽善尽美,那么如果只是用于草书学习临摹之用,那有三千七百余字会不会太多? 至于《宣和书谱》中称其有上下两卷,有可能是因为《书谱》卷轴分为了上下两卷,并非正文分为了上下两卷。现在传墨迹影印本中缺少一百六十余字,这些字应该存于上卷的末尾或者下卷的卷首,因为分成两卷所以会有首尾部分容易残缺,若是装订成一卷,正为中间正当密集处怎会导致文字残缺呢?这也能成为书谱仅为一卷的佐证。

《书谱》结尾有写道“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对于这些书法的宝贵内涵,没有保留的写了出来,这是对于全文的总结,也是对文章已经写完的结语,若是还有下文,后面应另有说明才对,这应该是毋容置疑的。再加上文末有“垂拱三年写记”应是文章结束后的日期题款,这也能证明整篇文章已完结。

作者简介:陶帅(1996.1—),男汉族,贯籍:湖北武汉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书法篆刻,研究方向:书法。

猜你喜欢
特点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浅谈现浇混凝土渠施工技术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